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8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The most prominent cooling event of the Earth surface during Cenozoic in the long-term transition from a non-glaciated planet, or “green-house world”, to a polar, glaciated planet, or “ice-house world”, is the Earliest Oligocene Glacial Maximum (EOGM) above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at about 33.7 Ma. Planktonic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l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 carbonate content, and coarse fraction, along with high-resolution color reflectance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records during 35-30 Ma, from deep-water Sites 1262 and 1265,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Leg 208 in South Atlantic, reveal the global cooling event occurring in both surface and deep ocea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liest Oligocene δ^18O values during 33.5-33.1 Ma represent the magnitude of continental ice sheets on east Antarctica and indicate the large decrease in both surface and deep water temperatures of worldwideoceans. The δ^13C records show the large excurs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EOGM event and indicate some types of shift in global carbon reservoir, probably demonstrating the sudden increase in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timing of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lithologic composition, carbonate content, color reflectance, and coarse fraction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changes close to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reflecting the abrupt deepening in the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 (CCD). Changes in carbonate content were revealed from the color reflectance identify periodicities associated with eccentricity of the Earth‘s orbit (100 and 400 ka), further indicating orbitally forced global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Early Oligocene.  相似文献   
2.
魔鬼三角区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1):7-7
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区是一个阳光明媚、碧波荡漾的美丽海域,位于佛罗里达半岛,百慕大群岛和波多黎各岛之间。然而这个美丽海域却是人们谈其色变的“魔鬼三角区”。最初描写这一恐怖地区的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他在1502年春环球航行到海地岛时遇到了一次罕见的疯狂的风暴,持续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以英国为首的国家联盟击败了法国,建立起了大西洋贸易体系。英帝国的广大海外从属领地开始大量吸收本土过剩的人口(失业者和穷人),也为流放的犯人提供遥远的监狱,以确保帝国战略利益的安全。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一方面为英国人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帝国内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建立起了帝国范围内的经济和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南大西洋至几内亚湾海域的海浪组成成分、传播特性及来源这3个该海域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SWAN (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双层嵌套海浪模型对南大西洋至几内亚湾冬季海浪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南大西洋海浪有效波高呈高纬度区(30°S以南)向低纬度区(30°S以北)递减的趋势 ,高纬度区海浪传播方向与风场关系密切,低纬度区则与风场差异明显;南大西洋涌浪波高与混合浪波高分布高度相关,涌浪在混合浪中所占比例较大,尤其在风速较小的低纬度海域更为显著;南大西洋中部至几内亚湾存在相对固定的S-SW涌浪系统,其能量在二维海浪谱上分布集中,空间方向上分布范围较窄;模拟时段内几内亚湾呈明显的涌浪主导状态,通过对有效波高最大时刻的一次涌浪过程溯源发现,影响几内亚湾的涌浪可追溯至约6.5天前南大西洋咆哮西风带海域的强风浪。  相似文献   
5.
1、海洋殖民地2、大西洋隧道海洋殖民地是理论上人类永久性在海洋"殖民居住",像这样的殖民地可能漂浮在水面上、或固定在海底以及存在于海底与水面之间。是一种理论上的交通通道,它跨越大西洋、北美洲和欧洲之间,能够承载火车等类型的交通工具,使用先进的技术,预计交通工具的速度可达到300-5000英里/小时(500-8000公里/小时)。  相似文献   
6.
《世界博览》2009,(2):13-13
美国《大西洋月刊》2008年第11期刊登了资深驻华记者詹姆斯·法罗斯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应该提升自己的对外宣传技巧,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行 《青年科学》2011,(5):10-11
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它存在于何时?为什么消失?传说的大西洲大陆与大西洋之间有何关系?这至今仍是无法揭开的谜,这一旷日持久、长达20多个世纪的探索或许还要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8.
斯蒂夫·克莱斯绝不会忘记他第一次见到野生大西洋角嘴海雀时的情景。那是1967年,他在加拿大的新布伦斯维克省的海岸看见数千只玩具般的生物,让他至今难以忘怀。1969年,克莱斯以缅因州海岸的霍格岛奥大本已营地导师的身份开始在那里工作。当时,那里的角嘴海雀踪迹全无。后来克莱斯才知道,他正工作在一个100多年前大西洋角嘴海雀十分繁荣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朱珺 《河南科学》2022,(10):1584-1591
利用1981—2020年河南夏季114站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t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对河南汛期降水异常大气环流特征及其早期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河南汛期降水偏多年,强盛的南亚高压与低层气旋性异常环流配合,利于高空风场辐散及大气的上升运动;河南上游的气旋性异常环流不断输送冷空气,并与西伸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配合,使得南海、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有水汽输送至河南,而汛期降水偏少年仅有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至河南;汛期降水偏多年对应太平洋海温从厄尔尼诺转为拉尼娜和冬季到夏季持续的北大西洋三极子负位相.经波作用通量诊断结果表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温异常上空向西太平洋输送波通量,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进而形成有利于河南汛期降水的水汽输送异常和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