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25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锋派文学在二十年前开始曾经辉煌了一段时间,在先锋文学的马前卒马原创作《冈底斯的诱惑》二十年之际,回过头去看马原的作品,依然清晰地看到其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本文主要从一篇《冈底斯的诱惑》,重新认识二十年的马原,重新评价他作品的特色与他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部华语电影在西方社会的成败,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作者指出,在后现代时期的文化融合时期,应该充分考虑跨文化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交际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日本现代文坛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引起了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主要因为其作品中体现了文化意识的多元与整合,表现西方文化在当代日本的重要影响.他的以<斯普特尼克恋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体现出多种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破坏与建构     
文章从现代建筑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大师们的理论和作品入手,分析和探讨当代建筑创作思潮和创作理论的生成发展进程,阐述了对现代建筑发展进程的看法以及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质主义的源头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论而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本质主义的"科学性"是新实证主义的"科学性",而不是立足于现实和历史的科学精神。反本质主义不是源自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而是后现代主义以"反知性"否定传统形而上学之非理性主义思潮。批判理性的立场既以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为不取,又不苟同于非理性主义的反本质主义,以超越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6.
“平面化”主要指:人物平面化,情节、结构平面化,背景平面化,主题平面化。“平面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这一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当中。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在审美取向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具有相当的趋同性,尤其体现在历史深度模式削平、主体的退隐或消解、反讽和戏仿的艺术策略等方面。但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新历史小说只能有限地接纳或"误读"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因此,新历史小说的审美取向只是接受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的《哥本哈根》曾获普利策奖和托尼奖,在欧美掀起过"哥本哈根"热潮。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入手,着重从主题的不确定、人物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等方面来分析文本,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哥本哈根》的后现代性及其文本建构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柯尔律治的优秀作品《古舟子咏》,讲述了一位老水手在一次航海中奇异的遭遇。诗中所运用的丰富想象力,给全诗涂上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试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对长诗的主要情节进行解析,从而得出长诗所咏述的老水手的奇特遭遇与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反主体观、多元性的基本特征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发展于20世纪后半期的两大思想流派。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分析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等同性,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的价值在于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二者分歧在于,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西方二元论与东方单元论。他们都仍执著于人类、自然组成的对象世界,而未意识到所有对象世界都是意识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都不可避免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意识人类应根据现有的实践认识水平,认真地去修正、完善已被显现、设定、建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地去显现、设定、建构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将任何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对化、固定化、模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