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关注人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忠孝在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庄子从名实和真假关系出发,批判了世俗错误的忠孝观,提出了"不用而寓诸庸"的践行忠孝的方法。庄子理想的忠孝观是"入于寥天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油菜的名实考订及其栽培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对唐宋婆娑石相关文献进行批判考证,另一方面参照伊斯兰医学家比鲁尼的《宝石之书》中关于解毒石(bezoarstone)的描述,并从性状、功能、辨伪、习俗等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唐代婆娑石实际上指醒酒石,宋代婆娑石或摩娑石则主要指解毒石;而且,此药在当时非指一物,而是从伊斯兰世界输入的具有"卫生"和解毒功能的多种矿物及动物结石药的总称。从而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医学交流史和中外交通史的婆娑石名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藏式象棋,藏语称作“特尔格”(ther ge)或“琼舟宇杰”(khyung vbrug g·yul vgyed)。目前学界对其名实与源流几无专门研究,只有西方学者根据梵藏对音,简单推测藏式象棋源于南亚的棋盘游戏catura?ga。文章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结合田野调查,认为西方学者记录的源于梵文的藏式象棋名称chandaraki,可与今安多藏语口语中藏棋的通称之一“久”(vgyig/vgrig)对应。象棋(Chess)这一棋种应该在12-15世纪就已初传藏地,至晚在17-18世纪已通过欧洲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朝圣者传入喜马拉雅北麓,部分蒙古部落的朝圣者与学僧应是在藏传佛教的诸朝圣和学术中心习得象棋,并将它传到各自的家乡。包括藏式象棋在内的藏地棋盘游戏既是潜在的一大文化产业,又是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研究旨在呼应当下我国乃至国际社会藏棋运动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进一步传承和推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对唐宋婆娑石相关文献进行批判考证,另一方面参照伊斯兰医学家比鲁尼的《宝石之书》中关于解毒石(bezoar stone)的描述,并从性状、功能、辨伪、习俗等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唐代婆娑石实际上指醒酒石,宋代婆娑石或摩娑石则主要指解毒石;而且,此药在当时非指一物,而是从伊斯兰世界输入的具有“卫生”和解毒功能的多种矿物及动物结石药的总称。从而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医学交流史和中外交通史的婆娑石名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术语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推进,“中国术语学”建设问题引起了学界更多关注。如何推进“中国术语学”建设,其问题域的确立至关重要。文章尝试对“中国术语学”的概念及其问题域的确立进行学理层面的探讨,旨在对“中国术语学”理论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所谓“名实之辩”主要是指我国先秦时期发生的一场关于袭达思想、论证真知的思维规律的论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它是一场关于名词概念和具体事物,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8.
《管子》的认识论以对道的独特认识为基础 ,初步正确认识了主客的关系 ,提出了“贵因、舍己、时适”的三条认识论原则 ,是极高的哲学认识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前期墨家对“名”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语义分析、名实关系考辨和名之分类三个方面。其中 ,名实关系的考辨涉及以名举实、以实正名、名实统一三个层面。这些内容彼此相关、密切联系 ,构成墨家名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充分展示出前期墨家散文较之于其他诸子散文 ,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把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有关理论统一起来 ,是我们今天研究墨家名学或辩学 ,探讨古代墨家批判性品质时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民族意识与民族存在是辩证统一的。民族存在是与民族意识对应而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存在。民族存在的客观性规定了民族意识的来源范围,也规定了民族意识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必然趋势。民族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系统,与物质系统存在着名实距离,同时、对民族存在还有着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与民族存在的客观规定性,构成了民族范畴的基本矛盾,这组矛盾的变化发展,决定了民族过程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