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8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子量”和“分子量”还是保留为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量”和“分子量”这两个词对于学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是实在太熟悉了。谁都知道它是指原子和分子的相对质量,而非为重量,定义也十分严格。虽然后来ISO31把它相应命名为“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但人们总觉得它跟“原子量”和“分子量”没有什么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比较符合科学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原子量、分子量等名词,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基本上不再用,而是改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也如此,师生也都习惯了。原子量和分子量,词的本身没有明确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是指重量还是质量,而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则一目了然,比较符合科学性。我觉得科学性是第一位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同意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3.
建议将“原子量”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简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子量(atomic weight)一词是国际上有着悠久历史并普遍使用的一个名词。但由于这个名词落后于科学的发展、含义不够明确,国际科学界在近半个世纪中,对它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讨论,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已取得了下列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量”提法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出版社每年出版一千多种科技类新教材,其中涉及“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图书超过200种。自从1986年的国家标准将原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以来,编辑加工书稿时,将原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就成为加工书稿的例行公事。大部分原稿还是使用原子量、分子量居多,有的是编者不清楚国标的规定;有的讲概念时遵照国标用相对原子质量,文中叙述却用原子量;有的认为用原子量比用相对原子质量好。编辑告知编者,改原子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是国标的规定,不应使用非法定单位,书稿出版后,评奖等会大受影响,出版社也要受责罚,编者只好同意修改。现在高教社出版的图书全部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但应该看到,相当多的科技工作者,并不认为相对原子质量方便、适用,相对原子质量在出版物上广泛采用是行政力量推广的结果。总结笔者多年的编辑出版体会,并征求多位相关学科编辑的意见,有以下想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九旬豪情再创辉煌 2000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向全国高中生突出地展示了我国的两位杰出化学家,以及他们建树的足以使国人引为自豪的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6.
钠(Sodium),化学符号Na,原子序数11,原子量为23,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1807年,由Davy首先分离得到。钠的性质非常活泼,自然界中没有发现纯钠的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分布。食盐(NaCl)是人体获得钠的主要来源。一般情况下,成人体内的钠含量为77~100克,约占体重的0.15%。  相似文献   
7.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是国际化学界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有关化合物的数据(包括原子量)、名词、命名等均由其核定发布。每年在世界各国主办几十个国际会议,涉及化学的各个领域。成为IUPAC个人会员可获得当年一年的Chemistry InternationaI期刊(双月刊),在参加由其主办的国际会议时可得到注册费九折的优惠,订阅由其出版的刊物时也可得到优惠。  相似文献   
8.
"原子量"(atomic weight)这一广为大众熟知的术语却遭到"相对原子质量"(relative atomic mass)的冲击,国内已将"原子量"改名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中的修饰用语"相对"二字不能改变"原子质量"的本质,而"原子量"与"原子质量"是表征两个具有不同特征而又相互联系事物的科技术语,不能混淆.将"原子量"改名为已用来表征另一事物的名词"相对原子质量",这是不可取的,它会给科学界带来无穷后患.保留"原子量"这一术语是目前用来表征其所定义特征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少儿科技》2011,(7):43-43
元素周期表家族再添两名“新丁”:超重元素114和116,原子量分别为289和292。它们现在是元素周期表中最重的元素,放射性极强,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衰减成更轻。  相似文献   
10.
原子量这一概念是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核心。道尔顿在提出原子学说的同时就提出了测定原子量和化合物组成的历史任务,而原子量的测定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因为原子量的测定计算必须依据化合量和化合物正确的分子式。化合量的测定可以通过分析得到,而要得到正确的分子式却有一系列困难。计算原子量需要分子式,而确定分子式又需要原子量,这使当时的化学家进退维谷。道尔顿本人首先从事原子量的测定工作,但当时他的科学实验数据只有化合物的重量组成,至于在化合物AmBn中m和n的数值还无法判断。他采用了最简单原则,为复杂原子做了如下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