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66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它既有自然的观赏和实用价值,以及艺术上的审美价值,也有伦理道德的比附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象征。梅从单纯的表意符号发展为具有审美价值及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变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化解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矛盾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加强社会主义网络体制改革、加强多元网络道德原则的支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对人类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的影响,它严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伦理道德、认知人格、价值观念等。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2年12月27日,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正式宣布,世界第一个克隆女婴“夏娃”已经于当天诞生,女婴体重7磅。克隆的细胞来自一位31岁的美国妇女。 12月29日,布瓦瑟利耶又宣布克隆婴儿将同其“父母”于30日一道乘飞机返回美国家里,在适当时候接受DNA身份的检测,以便证明确实属于克隆技术的结晶。据布瓦利瑟耶说,另外4名克隆婴儿将在今后的几周内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总则,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而生态伦理观正是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动因和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学的教育性是内在地隐含着的,无须从外部渗透。多少年来所谓的在某某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是无稽之谈,挖掘学科本身的内在的伦理道德价值,是学科教师的本分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马莉莉 《科技信息》2013,(16):493-49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伦理道德的选择、家庭伦理道德的塑造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因此,探究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和谐家庭环境,就成为当代伦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使人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人们在网络中几乎无所不能。同时,网络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伦理问题。网络,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杰出代表,它以超大信息量、快速及时、虚拟等特性迅速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都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学校教育作为备受关注的领域,应在它力所能及的范围,对网络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力挽狂澜,成为卫道士。  相似文献   
9.
声音     
《科技潮》2005,(7):3-3
“我不认为在100年内,我们会在街上碰上克隆人。”曾经成功克隆人类胚胎的汉城国立大学的克隆技术专家黄禹锡在日前召开的一次小组讨论中说。他认为本世纪不会有克隆人出现,因为这项工作不仅危险,而且违背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0.
笑笑生在《金瓶梅》创作中,既肯定人类性爱又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陷入“双向羁绊”的创作心理矛盾。但《金瓶梅》的确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性爱,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类心理欲望的深层本质,反映了人类性爱心理欲望的真实需求,并用符合生活现实的性爱描写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类性爱本能的心理压抑,肯定了人类性爱的客观存在。对于《金瓶梅》的性爱描写。历来争论不休,褒贬不一,这也是文学艺术审美心理的必然体现,是审美心理中深层人性需要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