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怎样看待技术历来有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潮,本文阐述了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不同观点,指出两种思潮各自片面夸大了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作者认为,技术发展的理性之路应是对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借鉴与整合。  相似文献   
2.
吴康 《科技咨询导报》2008,(22):196-197
技术悲观主义怀疑和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认为技术的发展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技术乐观主义则将技术理想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两者关系对立统一,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两种思想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浅析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技术实践的社会评价观经历了从漠视技术论到技术乐观主义,从技术自主论到技术悲观主义,从适当技术论到生态技术主义的发展过程.由此所衍生的技术决定论、专家治国论、技术恐惧及反技术主义都曾对社会的技术选择产生过影响.技术生态主义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适合当代技术发展的正确的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  相似文献   
4.
培根是现代生活精神的伟大先驱,更是被归入技术乐观主义者的行列,而且也是人们将现代技术社会中的种种由技术所引发的问题从思想渊源上归咎的一个主要对象.然而,对此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文章从培根的简介着手,全面剖析了培根的技术哲学思想,认为培根在为新技术欢呼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技术的使用而导致种种社会后果的一种深刻的忧虑.  相似文献   
5.
深入分析了索尔.贝娄的《雨王汉德森》所蕴藏的犹太文化中强调个体价值、重视人和生命、赞美人间真爱、宣扬乐观主义的思想,指出汉德森的非洲之行是他从犹太文化中获得灵魂滋养并重新确立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论尼采哲学中的酒神精神与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从古希腊文化的研究中,获得了酒神精神和悲剧精神理论。这两种精神是尼采哲学的核心。贯穿尼采哲学的始终。其共同的内涵都是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不屈为主旨。尼采在非理性方面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理论。酒神精神和悲剧精神具有拯救与超脱的审美作用.但也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疑问。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生活着这样一些“过分自信”的人,他们开快车,认为自己可以避免抢劫与欺骗;有时,他们甚至视生命为儿戏,低估了周边存在的危险。在本文中.专家向这些人提出了忠告:实际一些,正确地估计身边存在的种种危险,我们毕竟不是超人。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乐观主义,重视摹仿,重视内容,强调现实功利性,强调语言表达的清晰、民族化及个性化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文学的前现代性表现为非文学性,非个人化,非现实性,反民族性;文学的反现代性表现为非理性,主观性,形式主义,反传统,极端个性化;文学的后现代性表现为对文学的人本主义立场、人文关怀精神、精英意识、启蒙话语、先锋性、作家中心观念的全面颠覆。  相似文献   
9.
正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谁都渴望拥有一段美满长久的爱情。是否有这样一种法则或者公式,能让夫妻之间的爱情延续更为持久呢假设有"婚爱持久的公式",你会遵循吗?当然会。谁不愿意有持久不变的爱的感觉呢?美国著名学者凯瑟琳·约翰逊调查研究后列出了"婚爱持久方程式",凯瑟琳说:我喜欢在各种婚礼舞会上,看一对对翩翩起舞的中老年夫妇那绝对的相互信任和激情一为什么他们的婚姻这么幸福,生活得这么理想,他们的秘密是什么?凯瑟琳对一百对这样的夫妇进行了采访和长期调查,他们结婚时间最短的是7年,最长的是55年,下面就是这些夫妇持久爱情所具有的共同的公式。亲密公式这一百对夫妇,绝大多数都是相识后立即就变得亲密无间。他们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情感,希望结合在一块和共享生活。协调与周到: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包括一种协调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耶稣的对比研究是孔汉思先生儒教与基督教对比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比分析中孔汉思表明了对于孔子和耶稣的态度也即是对于两教在人性论上的态度。这种对比建基于孔氏的世界伦理构想。在这种目的的指引下,孔汉思重点关注两教人性论的相异之处即“人性论的乐观主义”和“人性论的悲观主义”,以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达成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