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藏族文化中。其中的水文化占有较大比重。水广泛存在于青藏高原的神山圣迹之间.水神则活跃在藏族民众的精神世界里。西藏除了有四座神山外,还有三个备受广大藏族同胞崇敬的圣湖:玛旁雍错湖、纳木错秋莫和羊卓雍错。这三个湖是全藏的守护神。西藏的山山有神,湖湖有龙,听藏族老人们说,雪域的每座山、每个湖,甚至每块石头,都是有灵魂的。  相似文献   
2.
徐彦伟  康世昌  张玉兰  张拥军 《科学通报》2011,56(13):1042-1049
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在夏季风期间的降水主要来自印度季风输送的水汽和高原自身蒸发的水汽. 然而, 目前两种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还不清楚. 夏季风期间(6~9 月), 纳木错湖区大气降水、河水中过量氘明显比纳木错以南地区降水中过量氘高, 这反映了纳木错湖水蒸发水汽与当地大气水汽的混合. 本文根据地表水体蒸发水汽对当地大气水汽贡献率的估算理论, 基于相关水体(降水、河水、大气水汽和湖水)中稳定同位素数据, 初步估算出近年夏季纳木错湖水蒸发水汽对当地大气水汽的贡献率平均约为28.4%~31.1%.  相似文献   
3.
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径流对气温和降水形态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石硚  康世昌  高坛光  张国帅 《科学通报》2010,55(18):1781-1788
报道西藏纳木错湖南岸念青唐古拉山脉北坡扎当冰川2007/2008年的径流年际大变化并分析其成因. 与2007年夏半年相比, 2008年同期降水量增加了17.9%, 流域径流量却减少了33.3%, 由此得出冰川消融量减少了53.8%. 利用通常的度日模型分析发现, 大气正积温的变化只能解释约一半的冰川消融量年际差, 说明该冰川对气温变化异常敏感. 能量平衡分析显示, 冰川表面反照率的改变造成了冰川消融量的年际重大差异. 而反照率的改变主要是由降水形态的差异造成的. 统计得出, 2007年夏半年冰川末端以降雨为主, 降雨量占降水总量的71.5%; 相反, 2008年以降雪为主, 降雨量仅占30.7%. 说明在对某些冰川进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或径流预测时, 降水形态是需要单独考虑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纳木错NMLC-1孔湖芯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 利用GC/MS进行了测试. 在已经建立的深度-年代曲线基础上, 通过分析正构烷烃的组成与含量, 结合TOC, TN和CaCO3等环境代用指标, 重建了纳木错湖区约8.4 ka以来的环境变化历史. 结果表明: 约8.4~6.7 ka BP期间, 环境较温暖, 降水呈增加趋势, 末期变冷干. 约6.7~2.9 ka BP期间可分为两个亚期, 早期温暖湿润, 至6.0 ka BP左右达到环境最适宜期; 晚期温度波动降低, 陆生植被和沉水植物退化, 以3.0 ka BP左右的冷事件结束. 约2.9 ka BP~现在, 冷暖交替, 1.4 ka BP左右开始趋于干燥, 600~400 a BP间的降温体现了小冰期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和研究了纳木错局部水域的深度和水温数据。数据显示纳木错西南局部水域离岸间距7.5千米范围内,最深可达50米,湖底地形变化明显,梯度平均可达0.01。湖泊表面温度11.5—12.5℃,水温最低达到4.9℃。湖水基本分为四层,上2—4米的表层变温层,4-15米的均温上层,15—40米的中间温跃层。40—50米的深水滞温层。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模型的纳木错面积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形图数据、1977年MSS数据、1991年TM数据、2001年ETM数据以及2006年CBERS数据纳木错湖泊的动态变化,发现湖泊面积从1934.12km2持续扩大到2008.66 km2。在2001—2006年湖泊面积增长最快,每年扩张4.66km2,年动态千值达到了82.74。构建纳木错湖泊面积的非等间距灰色预测模型,模型后验差C=0.11、最小误差概率P=1,充分证实了在纳木错湖泊动态监测中应用灰色预测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西藏纳木错全新世沉积物的环境磁学参数变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的高分辨环境记录对于理解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至关重要.湖泊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能够记录沉积环境和古气候信息.纳木错是西南季风过渡区大湖的典型代表,前人在该湖开展了大量地球化学、微体化石、沉积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极大地推动了该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工作.但迄今为止,还缺乏对纳木错湖泊沉积物系统的环境磁学研究.因此,本文选取纳木错湖芯NC08/01孔全新世以来(11.3calkaBP)的湖泊沉积物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与环境磁学研究,结合地球化学指标,在明确的气候背景下探讨该湖沉积物磁性参数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纳木错全新世沉积物的磁性参数受到陆源磁性矿物输入、还原溶解作用和磁细菌活动的共同影响.根据各磁学参数系统的变化趋势,可将该研究段样品分为3段:第Ⅰ段(236~199cm,11.3~7.8calkaBP)主要载磁矿物为粗颗粒磁铁矿,粒度均一,含量较高,并与Ti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指示该段磁性矿物受后期溶解作用影响较小,其含量主要反映物源输入信息;第Ⅱ段(198~102cm,7.8~2.1calkaBP),磁性矿物颗粒变细,含量明显降低.在该段,湖面下降,水动力减小,进而输入的磁性矿物粒径也减小,容易受到后期溶解作用的影响;第Ⅲ段(101~0cm,2.1~0calkaBP),磁性矿物以生物成因单畴磁铁矿和陆源碎屑成因磁铁矿为主,磁性颗粒含量的变化与Ti含量不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在弱还原环境中,湖泊沉积物磁性矿物的保存状态及磁学性质与其初始粒径密切相关.通过对磁性矿物信息的系统研究(包括粒径和含量变化等)并结合陆源输入指标(如Ti含量),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湖泊环境氧化还原程度的变化.以上结果为正确解译该湖沉积物的环境磁学指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藏纳木错湖泊面积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75年地形图、多源卫星数据以及气象资料分析纳木错湖面面积、湖面高度变化。结果表明,1975—2017年,纳木错湖面面积总体扩张了64.68km2,扩张率为3.32%。2003—2009年,纳木错湖泊面积和湖面高度均呈现增长和上升趋势,湖泊面积增长了17.2km2、湖面高度上升了1.2m。综合分析表明,纳木错流域近47年来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同时暖季降水量的增加,补给了湖泊水量,而蒸发量减少也抑制了湖水的蒸发。这些要素的变化对纳木错湖泊面积的扩张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纳木错流域自然生态特征与生物资源保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西藏纳木错流域的自然生态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该流域土壤类型划分为8类,主要植物群落确定为4个植被型10个群系.野生动物区系属于青藏区羌塘高原亚区.本区动物组成为古北界成分,其中珍稀保护动物16种.该文还对纳木错动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和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李潮流  康世昌  丛志远 《科学通报》2007,52(17):2057-2063
为了研究夏季风期间青藏高原冰川区的大气气溶胶元素特征及其来源, 于2006年6~10月, 在青藏高原南部念青唐古拉峰扎当冰川垭口(30°28′N, 90°39′E, 5800 m a.s.l.)采集了7个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 利用ICP-MS测定了样品中27种元素的含量. 结果表明, 垭口冰川区大气气溶胶的元素浓度, 特别是典型地壳元素的浓度不仅低于同时期该地区较低海拔的气溶胶元素值, 而且远低于青藏高原其他较低海拔地区(如五道梁、瓦里关站等)的值. 因而冰川区的气溶胶代表了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部大气的本底状况. 元素富集因子的研究表明, 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元素(如B, Zn, As, Cd, Pb, Bi)有较高的富集, 由于夏季青藏高原南部大气环境主要受西南夏季风影响, 气团轨迹也显示该时期的气团来自南亚大陆, 因而推断南亚的污染物在夏季风期间影响了青藏高原冰川区的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