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装置试验系统,在室温和不同喷管进口全压下,对空心玻璃珠颗粒的分离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喷管进口全压在482~537 kPa范围时,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试验装置对Sauter平均直径9.84μm颗粒的总分离效率为57.83%~67.28%,对直径大于8.31μm颗粒的分离效率为75.73%~80.52%,对直径在15μm以上颗粒的分离效率为96%~100%,表明颗粒直径越大,分离效率越高.由此可见,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方法是可行的.试验研究为超音速气固两相分离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珠磨法将衣藻表达载体pSP108转入到莱茵衣藻细胞壁缺陷型CC-400藻株中,经抗性筛选及PCR鉴定,获得了24个转化藻株.在抗性基因ble编码序列的中间部位和末端部位分别设计两对不同的探针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转基因藻株进行外源基因转录水平的分析.结果发现:不同转化藻株外源基因的转录水平有明显差异;同一转化藻株两对探针引物,外源基因的转录水平也存在差异.说明莱茵衣藻在转化过程中,外源基因整合到基因组上的片段数量及片段长度和完整性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4.
采用镀银玻璃珠为导电填料,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原胶制备导电橡胶条,主要应用于军品、民品电台,满足高频环境下电台的电磁屏蔽和水汽密封要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硅烷偶联剂A-151对镀银玻璃珠进行表明改性,采用挤出硫化的方式制备的导电橡胶条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对沉积物渗透率的影响,首先,利用含甲烷水合物的多孔介质渗透率测量实验装置,在BZ-02型玻璃珠(平均粒径为228.4μm)中生成甲烷水合物;其次,采用稳态注水法测量不同甲烷水合物饱和度下多孔介质的水相有效渗透率;最后,根据多孔介质堆积模式与水合物的生成形态,提出了簇状等径颗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感应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古代玻璃研究的现有成果,从科技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是东汉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应加强对西周到战国时期中国出土的釉砂、玻砂、镶嵌玻璃珠(含陶胎镶嵌玻璃珠),以及伴随古代玻璃同时出土的绿松石等文物的科技研究,并结合对中国古代陶瓷和冶金技术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选择溶胶-凝胶粉末静态成珠法,制得了(Li_2O)-Na_2O-B_2O_3-SiO_2系统中空玻璃珠。用红外吸收光谱研究了凝胶结构随热处理温度的变化。随温度升高,Si—O—C_2H_5、Si—OH键逐渐消失,而Si—O—B,B—O,Si—O键逐渐形成和增加。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玻璃珠的中空状态和表面形貌。并探讨了成珠方法、过程及珠密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有人立志做大官,有人立志赚大钱,这个人却立志做一件最特别的事:探索上帝所创造的最小的生命。这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男人,以20年的时光,发明了一种最独特的技术——用直径0.3厘米的玻璃珠,磨成一个近300倍的显微镜。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E.coliHB101菌株的外源基因表达产物"人γ-干扰素/人β-肿瘤坏死因子重组双功能杂交蛋白"(HuIFN-γ/HuTNF-β简称γTNFβ)进行了分离和初步纯化,并将产物作了抗病毒和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此初步纯化的γTNFβ的细胞毒活性为1.4×106u/mg·p;抗病毒活性为1.7×106u/mg·P。这一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分离纯化γTNFβ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河南淅川徐家岭出土中国最早的蜻蜓眼玻璃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河南省淅川徐家岭出土的属战国早期的蜻蜓眼玻璃珠.利用质子激发X光荧光技术(PIXE)和X光衍射技术(XRD)等无损分析方法测定了这批蜻蜓眼玻璃珠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确定了蜻蜓眼珠的基质为玻璃态物质,其化学成分表明该玻璃属于钠钙硅酸盐系统(Na2O-CaO—SiO2).通过与古代(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蜻蜓眼玻璃珠的纹饰和化学成分的对比,认为徐家岭出土的这批玻璃珠可能从西方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