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1月,瑞士百万富翁丹·斯多切斯库(Dan Stoicescu,题图)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花钱购买自身完整基因组序列的人(第一个是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也是少数愿意支付35万美元对自己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的个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聪明和愚笨     
过分聪明不一定能找到捷径 科学家中不乏聪明绝顶的人,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沃森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沃森)非常聪明.我很少给学生成绩评定为A,但是给了沃森两个A."另一位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保罗·威斯回忆道:"沃森从不作笔记,然而课程结束时,他却总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3.
热轧带肋钢筋HRB400E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由于产品实际屈服强度与目标屈服强度间差值存在较大波动,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销售业绩.面对实际生产中诸多工艺参数的耦合作用影响,本文基于现场实际生产数据,利用显微组织分析、D-W模型检验、2OLS等方法对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和分析,确定了原料成分、水箱压力、上冷床温度为关键生产参数,并对其加以精准的量化调控,经实际生产检验,该产品的性能波动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历史     
03.101876年3月10日,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Bell)首次成功通过电话线传输声音,人类从此进入了电话时代。当天,贝尔在实验室中不小心碰翻了硫酸并溅到了自己的衣服上,于是他大声召唤自己的助手沃森:"沃森先生,快来,我需要您!"这就成为人类经电话线传输的第一句话。除了电话外,贝尔在光通信、航空等领域也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在发明电话后,他于  相似文献   
5.
走近智慧     
王巍 《世界科学》2009,(8):42-42
作为哈佛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副教授,如今已家喻户晓的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其相互之间的不合也是出了名的。威尔逊有一次称沃森为“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让人不快的”:沃森则还击威尔逊跟“集邮的”没啥区别。过去的数十年内,两个人都为缓和双方关系作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2005,50(21):2433-2433
本书是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的中译本.自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并以崭新的观点揭示出性状如何代代相传以来,50年过去了.其间,生物学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变,而沃森正是这场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介绍了沃森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该书作者麦克尔赫尼是一名成绩卓著的科学记者.全书根据其在冷泉港4年的工作经历及曾与沃森共同工作的50多位科学家率直的评价提炼而成,  相似文献   
7.
说起人类基因组,就不能不讲DNA;说到DNA,就不免想像它的双螺旋结构,就一定会去追寻那些首先攀上生命之梯的高大身影——詹姆斯·沃森、弗兰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果之一。为此,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什么样  相似文献   
8.
9.
江意 《世界博览》2015,(7):62-63
如果有一天我们生病了或者老了,一个柔软安全强壮又轻的看护机器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看过迪斯尼动画片《超能陆战队》后,估计你会深深喜欢上那个有着圆圆的大肚子,呆萌脸孔的医疗机器人大白。别说小孩子了,谁不想拥有一个对你嘘寒问暖、不仅身体连心情也关怀备至的极度耐心的贴身健康机器人呢。或许,相比《星球大战》里的机器人C-3P0或者《变形金刚》里的机器  相似文献   
10.
52年前,2位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默默无闻工作的分子生物学家做出了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他们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两条核苷酸链围绕糖基相互缠绕。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当时才25岁,19岁从芝加哥大学毕业,22岁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他们的发现,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莫里斯·维尔金(MauriceWilkins)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此后,沃森一直是遗传学上的关键人物,曾担任位于美国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负责人,同时还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任主任。在一次与《发现》杂志记者戴维·E·邓肯(DavidEwingDuncan)的富有激情的会谈,更巩固了他在生物学领域有影响力的、独树一帜的位置。以下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