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唯诚 《科学之友》2004,(10):20-21
在寂静中倾听。1883年,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人们在听到它强大轰鸣的同时,还隐约感受到了一种隐藏着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一种听不见的声波,它使科学家第一次意识到大自然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声音:次声。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THEMIS卫星结合地面极光和地磁的观测,研究了2008年2月26日04:05和04:55UT的两次亚暴事件.Angelopoulos已经对发生在04:55UT的第二个亚暴事件做了分析.本文对两次亚暴的相关活动进行了详细研究,特别对第一次做了深入讨论,并着重分析了磁重联与亚暴活动的关系.在两次亚暴的初始阶段,第一次极光增亮发生在中磁尾磁重联后2~3min,但是持续时间较短,极向膨胀缓慢,与伪暴的特征相似,标志了亚暴的初突发(initial onset).两次亚暴都存在第二次极光增亮和极光的极向膨胀,且时间与近地磁尾观测的地向流和磁场偶极化同时发生,并与亚暴膨胀相的其他活动的发生同步,标志了亚暴的主突发(major onset).在两次亚暴的增长相期间,极盖区开放磁通量持续增加;在亚暴膨胀相和恢复相中,极盖区磁通量迅速减少.表明两次亚暴膨胀相的演化分别与两次尾瓣开放磁力线重联过程相联系的.从亚暴活动的参数分析,这两次亚暴都属于小亚暴范围;从重联率分析,两次磁重联都属于弱重联.本文的观测结果表明,中磁尾磁尾重联首先触发伪暴;高速流将磁通量和能量传输到近地磁尾;高速流减速最终导致亚暴...更多电流楔(substorm current wedge,简称SCW)的形成和电流中断,产生近地偶极化和极光膨胀,引起亚暴膨胀相突发.本文的观测结果是对近地中性线模型(near earth neutral line,简称NENL)和重联-电流中断协同模型(synthesis scenario of MR and CD,简称RCS)模型及亚暴膨胀相两步突发观点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2,(8):I0002-I0004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它轻铺地飘荡,同时忽暗忽明地发出红的、蓝的、绿的、紫的光芒。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叫做“极光”。从前,爱斯基摩人以为那足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极光光谱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进一步说明极光绿线的解释对极光光谱学发展的贡献,以及激发过程的深入研究会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10,(6):5-5
2010年年初,一位经验丰富的极光观测及摄影师拍到了发生在挪威北部上空的一次极光大爆发。奇怪的是,在他于同一地点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只有一张上面出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降落伞状“物体”(如图)。他把这张照片发到互联网上之后,专家们对这一神秘物体给出了两种看来最合理的解释。首先是铱星闪光,即被形状规则的铱卫星反射过来的阳光。事实上,天文学家对人造卫星的闪光很熟悉,当人造卫星经过头顶的天空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文献史料,分析论证“日夜出”这一奇特天象的历史记载,很可能是特殊条件下的大流星或大陨星甚至是它们的尾迹所形成。  相似文献   
7.
通过模拟木卫一等离子体环中冷热离子的轨迹来分析离心力对冷热离子作用的大小,说明冷离子在离心力的约束下沿着磁力线来回反射,不可能进入木星大气层,而离心力对热离子运动的影响不大.木卫一等离子体环主要由高密度的冷等离子体组成,因此还需要一个能使冷离子离开木卫一等离子体环进入木星大气层的机制,使它能够引发木卫一尾迹极光的发射.  相似文献   
8.
在回顾星载远紫外波段极光形态探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介绍我们研制的用于极光形态探测的远紫外宽带极光成像仪, 该仪器研制目的是用于大椭圆轨道上对极光形态及其随时间变化进行连续观测, 为我国首次研制该类型仪器. 仪器主要由望远镜系统、像增强器系统、CCD及采集控制系统组成. 仪器工作波段在140~190 nm, 总视场25°×25°, 空间分辨率优于0.1°.  相似文献   
9.
文[1]、[3]中分别引入了Banach空间的极光滑、很极光滑与一致极光滑的概念,本文对这些概念作进一步研究,给出它们与范数的可微性,以及支撑映照的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科学之友》2008,(8):50-50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斯塔拉德教授及其同事日前利用地球上的观察仪器观测土星南极的红外线后,发现土星椭圆形极光的外部,还有带电粒子发出的光芒,从而认为土星上可能存在另一种新型极光。这种极光在极地的周围产生了一个昏暗的光环,而土星的恩克拉多斯卫星的碎片可能与这种极光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