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3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适合川西北生态条件的抗条锈温光敏不育小麦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造温光敏两系小麦C49S的弱点,转育了新的抗条锈温光敏两系小麦MTS-1、MTS-2.对MTS-1、MTS-2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研究了MTS-1、MTS-2的育性稳定性,抗性和杂种一代优势表现,结果表明:MTS-1、MTS-2比C49S具有更长的不育期,不育特性更稳定,更适合川西北生态条件,MTS-1、MTS-2免疫条锈且遗传力强,杂种一代优势明显,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穗粒数和千粒重上.  相似文献   
2.
应用RAPD分析1个抗条锈病的小麦-黑麦易位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毛龙 《科学通报》1994,39(22):2088-2088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分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为基础的一项新方法.它通过短引物(通常含9—10碱基)和模板间在较低的退火温度下配对,引发在基因组若干位点的DNA扩增,获得产物.RAPD技术快速,易行,只需少量的DNA,因而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条锈病是我国北方麦区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尤其是近年随着新的生理小种条中28,29的出现,使得原来抗条锈的洛夫林10,13号等1B/1R代换系或易位系的抗性逐渐丧失,因而急需新的抗条锈病品种.本文报道利用RAPD方法对1个新的抗条锈病的小麦-黑麦易位系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讨论了RAPD技术的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高发的病害,宁强县通过各种途径,多方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努力,控制病害危害面积,降低损失,服务三农,达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对阿坝州2002—2003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防治情况分析,通过采取积极的生态控制、农艺措施、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州实际的,有别于全省内地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糯玉米单交种临糯4号;无公害新农药应用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定西市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冬春麦混播区陇西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及综防措施研究与示范;袋栽双孢蘑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麦条锈病预测对小麦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相空间重构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小麦条锈病发病率进行预测.实验中使用成都地区的气象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发病率作为模型的输出参数,对20例发病病例样本进行预测,得到了比较好的预测效果.实验中还与简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相空间重构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结合的模型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简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因此本模型对小麦条锈病预测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技》2007,(3):4-4
1.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主要有小麦条锈病、纹枯病、叶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吸浆虫、地下害虫、蚜虫、麦蜘蛛等“六病四虫”。其中,条锈病偏重发生,沙河以南局部重发生:纹枯病偏重发生,局部平原灌溉田和低洼潮湿地重发生;叶枯病中度发生,部分地区偏重发生:白粉病中度发生,中北部稻茬麦及沿河、高产灌区麦田偏重发生;赤霉病,如果4月中旬至5月上旬遇连阴雨天气,将偏重流行;叶锈病中度发生:小麦吸浆虫偏重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9.
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一套小麦_长穗偃麦草二体代换系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抗性遗传和生化分析 .结果表明 ,长穗偃麦草携带有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 ,位于 3E染色体上 ,在小麦背景中呈显性遗传 ,暂定名为YrE .长穗偃麦草编码的酯酶_5结构基因位于 3E染色体上 ,暂命名为Est_E5 .F2 群体分析发现Est_E5与抗病基因YrE呈共分离 ,表明Est_E5是检测 3E染色体及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较理想的生化标记位点 .单体代换系 3A/3E和 3D/3E中 3E染色体通过自交的传递率显著高于 3B/3E中 3E通过自交的传递率 ,可能与E基因组和小麦A ,B ,D基因组的遗传分化程度有关 .  相似文献   
10.
利用周期分析方法研究了小麦条锈病初侵染日期,流行盛期以及发生程度的内在规律,提取了周期项,证明了发生时间和发生程度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利用周期项做延伸预报,经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