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堃 《安徽科技》2009,(9):55-56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众渴望通过新闻媒体掌握最新科技前沿,从而了解科学发展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因此,科技新闻正成为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一些报刊纷纷开辟专栏或专版普及科学常识.关注科技动态,剖析科学现象。然而,由于专业性强、术语多,科技新闻通常给读者枯燥乏味的印象。可读性不强,严重削弱了科技新闻的传播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22日,中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将会迎来一次观测条件相当好的日全食。本文谨对这次日食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华东科技》2009,(8):75-76
本世纪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于2009年7月22日上演;全食带穿过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印度和中国,同时覆盖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全食持续时间长达6分38.9秒,因此这次直接观看日全食的人数可能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下一次的日全食将在300年以后的2309年6月9日。  相似文献   
5.
追日     
日全食是天文现象中的奇观,它让所有在现场观察的人都会感到震撼.古今中外对日食的观测记求都很畦视,古代中国人误把日食和皇帝的德行联系起来,所以就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一番辛苦与波折后看到的风景总是让人特别感动—题记 以前,日食于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和图片。可别说是日全食了,连次日偏食我也没见识过,是个地地道道的新手。这次跟着杭州高级中学天文社远征的大部队来到甘肃,一路上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  相似文献   
7.
今年7月22日的日全食虽已对去,它给社会公众带来的心灵震撼却会持续很久很久。 与此同时.日全食还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关于日全食的科学价值.人们经常提到1919年5月29日的那次日全食.英国科学家爱丁顿等人通过观测太阳附近恒星的微小位移,初步定量地驻证了爱固斯坦广义相对论关于星光在太阳引力场中发生偏折的预言。这里.我再介绍一个精彩有趣的例子,那就是“太阳元素”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李璇 《创新科技》2009,(8):62-63
<正>据说这是一场地球与太阳相守三百多年的美丽邂逅;据说由于它的到来短短几天暴富了长江沿岸的旅游业、餐饮业还有大大小小的天文器材供应商;据说还成全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的日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张鸿  关震彪  张津维 《科学通报》2010,55(14):1416-1418
日冕是太阳的外层大气,其高温等离子体外流而形成太阳风,又发射很强的紫外和X射线辐射,日冕活动严重地影响日地空间环境.日冕结构与太阳活动有密切联系.2009年7月22日发生21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是观测研究日冕的良机,但由于全食带地区大多阴雨而受挫,幸好在个别天气好的地方可拍摄到高质量的日冕数码像.本文选取其中部分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结合SOHO卫星LASCOC2所观测的当天的外冕图像进行分析,揭示日冕的一些结构,得到日冕两极和赤道的亮度径向平滑分布.2009年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年,虽然太阳活动水平仍较低,但比去年的极小期活跃得多,日冕结构有较明显的变化,不仅显示赤道区比两极区延展,即使东西赤道区和南北极区也有较大差别.赤道东侧的冕流,尤其赤道北的大冕流很显著,南极区比北极区的冕羽由更多的极射线组成.日冕赤道区和极区的亮度径向分布接近于去年的太阳活动极小,但赤道东西方向的亮度分布差别较去年小,南极与北极方向的差别也较小.这些日冕特征也显示在日冕等亮度图上.  相似文献   
10.
于非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15):122-122
据说,最早被记录下来的日全食发生于夏王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四位君主仲康在位时.从那时算起,人类观测和记录日全食的历史已有4 000年了.不过,在这4 00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日食的观测与"科学"二字几乎不沾边儿,其与"迷信"的关系倒是更为密切,无论古代中国、古巴比伦还是古希腊,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