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化旅游设计通过雕塑、园林、建筑、等各类艺术表现手法,系统地表现徽州记忆、天下徽商、诗意徽州等主题意境,让徽商文化、徽菜文化、徽州艺术、徽派建筑、徽州园林、徽州文化得到充分彰显和创新利用。  相似文献   
2.
《少儿科技》2010,(8):7-7
<正>从《天仙配》到凤阳花鼓,从黄山毛峰到洪滨丝画……6月23日-27日,为期5天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刮起了一阵徽文化旋风,世博园区处处可感受到"徽风皖韵"。活动主题:弘扬徽文化,建设新家园创作理念:展徽风皖韵文化之魂,秀江淮山水城市之美  相似文献   
3.
歙县于2012年4月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安徽省首个县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区成立以来,歙县紧紧围绕"文化为魂、水系为韵,凸显徽风古韵、山水文明,打造绿色低碳名区"这一主线,扎实推进实验区文化科技融合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徽学勃然兴起。徽州文化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在徽文化滋养下形成的新安画派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发展阶段是在明清之际,它以隐逸的情思、冷寂的格调、精神的振作、灵魂的洗涤,展示了一种刚贞凄厉的人间正气。无论是对待传统思想的态度还是作品风格的表现,新安画派仍对当今安徽美术创作体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徽州意象水彩的抽象语言符号等方面,它们从新安画派的艺术成就中汲取了营养。与此同时,新安画派的创作思想也奠定了安徽当代美术创作新的美学观念与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旅游商品作为商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开发的根基与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旅游地独特地域文化的彰显与传承。本文将以徽文化为例,探析地域文化在现代旅游商品设计原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鲍丽仙 《安徽科技》2009,(10):30-31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北倚黄山,南临千岛湖,域居三省交界,为沪宁杭长三角辐射圈内。歙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灵水秀,风物宜人,县域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卫生先进县”、“全国首批文明县城”等称号。2008年,歙县成为国家首批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之一。  相似文献   
7.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成立五年来,着力凝聚学术队伍,组织重大项目攻关,注重资料搜集和整理,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已成为徽文化的重要研究机构和徽学研究的国家级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徽墨2006年9月10日发行的(2006-20)《文房四宝》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墨和砚的代表“徽墨”和“歙砚”均出在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文房四宝·徽墨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召奚廷担任墨务官,并赐给“…  相似文献   
9.
建筑与环境共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紫蓬田园山庄地处山地环境,其基地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地域环境特色,使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面临挑战与机遇.规划方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特征,结合徽文化的特色,保持、延续和创新了徽文化传统,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共融、共生.  相似文献   
10.
徽州云肩艺术作为徽州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徽州民俗技艺和传播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刺绣工艺发达,绣品不乏佳作,在地域文化和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徽州云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表现风格。文章以徽州云肩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和博物馆展品分析基础上,尝试从中提取刺绣图案、色彩等艺术符号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探讨有关徽州云肩艺术的活态演绎,为现代服饰设计和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