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东科技》2015,(3):78
<正>中土系列最后问世的一部电影——《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终于上映了。从承上启下的意义上来讲,它像一块色泽璀璨的拼图,最终被嵌入两大三部曲中间后,一幅中土世界的雄伟蓝图便完整铺展在了眼前:111岁的比尔博是如何与甘道夫白首相见,甘道夫与凯兰崔尔有着怎样的难舍情愫,精灵和矮人的世纪基情为何缘定前生……整个六部电影的故事脉络变得通透明白,绝大部分人物都将在战场上相会。《霍比特人3》的副片名原本  相似文献   
2.
《漳州师院学报》2017,(3):54-59
彼得·马修森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先后以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品两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名作家。在其三十多部作品中,小说《海龟岛》并不是商业上最成功的,但却是最具环境写作特色的一部作品。透过生态的视角,可以看到,无论是小说排版方法、叙事手法,还是小说的主题,《海龟岛》都体现了东方禅宗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观对作家的影响。马修森从深受禅宗影响的水墨画留白手法中获得灵感,以精简的手法呈现世界,让读者在直觉体验中领悟人类在宇宙的位置,洞见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一体本质,以此唤醒人类与其世界的联系感,从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曙光 《世界博览》2009,(23):85-85
来莫斯科大学之前,我们已经考察了彼得堡国立大学、彼得堡航空航天仪器仪表大学和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莫斯科大学是我们最后一站,卡佳仍作我们的俄语翻译。  相似文献   
4.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有一次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捡,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  相似文献   
5.
张庆 《科技智囊》2003,(10):98-98
“深度改革,必须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信仰和看待世界的方法,仅仅通过服从,即使是可能的话,也将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他那本著名的《The Dance ofChange》(变革之舞)中令我印象至深的论述。马泽,一个干练且霸气十足的海归,正试图在一个渴望崛起的民企中,率领全新的团队上演一场绝地大反击。作为一家诞生于北京的老字号企业,格威特在重新审视了竞争环境后决定要杀入市场。而且,马泽不仅要在体育用品业国内外巨头厮杀的间隙“突围”而出,还要在体育中介、赛事组织以及流通业中“跑马圈地”。实现这一切无疑需要对企业动…  相似文献   
6.
导演:彼得·杰克逊 编剧:弗兰·威尔士/菲利帕·鲍恩斯/彼得·杰克逊/吉尔莫·德尔·托罗/J·R·R·托尔金 主演:马丁·弗瑞曼/伊恩·麦克莱恩/理查德·阿米蒂奇/伊万杰琳·莉莉/李·佩斯 剧情简介 被吵醒的史矛革大闹长湖镇,最终为人类巴德射杀.索林·橡木盾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孤山埃尔波尔重新回到矮人手中.  相似文献   
7.
柳赫 《世界博览》2015,(3):53-55,52
在中国的农历新年前,导演彼得·杰克逊令旗一挥,带着他的新作《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声势浩大地做起宣传。这是他第一次与中国影迷见面,却也是一次告别。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自己会回归新西兰老家拍摄那里的电影,他也表示不排斥与中国合作拍摄电影,却无法认同好莱坞为中国市场做出的一些虚伪行为,将来他要拍就一定会拍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是的,这就是那个魔幻世界中的天才,彼得·杰克逊。小时候的彼得·杰克逊就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痴迷于恐怖与幻想。1969年的圣诞节,8岁的他,从父母那儿得到了一架照相机。在一些学校里朋友的帮助下,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17岁辍学后,  相似文献   
8.
李奇 《科学大观园》2014,(22):63-63
英国男子彼得·劳埃德因罹患一种名为"电磁波过敏症"的罕见疾病,无法使用任何电器。同时,为了远离外界的无线电磁波只能待在家中。据悉,42岁的劳埃德家住英国加的夫圣弗根,由于患病的缘故,活动范围仅限于家中的沙发,同时也不能使用加热和照明设施,他只能通过烧开水来取暖。  相似文献   
9.
晚清戊戌改革第一次全面提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是中国资产阶级近代化运动的首次尝试。康有为为仿洋改制思想则是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个问题:一、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的三部代表作:《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三、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新一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提出了著名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并断言学习型组织将是20世纪90年代及未来最为成功的企业组织模式。如今,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被很多企业提到了自身建设的日程之上。实际上,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首要条件是构建学习型文化,企业应该充分运用学习型文化来孕育并推进学习型组织的最终建立。这其中,现代办公管理软件“功不可没”,它能够加强员工培训,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员工的个人学习,并最终帮助企业建立起企业的“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