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亲掌东北权柄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抉择。张学良本人的口述史料清晰地再现其东北易帜时的心理活动,从崭新的角度揭示了其东北易帜的原因:顺应民族自救、国家统一的时代主流;能力远不及父亲,应付不了当时复杂的局面,主要是应付不了日本人的纠缠;渴望祖国统一,从无思求地盘之心;日本炸死父亲,国仇家恨加重了易帜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有近百位将军为国捐躯,通常人们认为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战争中,牺牲的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是抗日战争中最早殉国的将军。然而,早在他们之前黑龙江省的江桥抗战中,就有位韩家麟将军为祖国献出了生命。祖籍山东省的韩家麟1898年出生,号述彭,以号行,多称他为韩述彭。早年韩家逃荒到吉林省梨树县小城子镇河山乡河山村,并很快富裕起来成  相似文献   
3.
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20日至23日,西安事变7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延安举行。会议期间,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副主任张天社专题采访了台湾张学良研究专家、《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的制片人郭冠英先生,就西安事变与两岸统一进行了交谈。张天社(以下简称张):郭先生,您在台湾是最早采访张学良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功绩,作了深入而系统的论述。文章认为,张、杨的个人素质(个人性格、政治品质和奋斗精神等),是导致西安事变的主观因素。文章还分析了张、杨发动事迹的初衷和做法,肯定了他们的斗争策略促使了事变提前并顺利地到来。文章最后分析了张、杨遭到迫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再论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奉行的不抵抗政策观点不一:一是认为张学良只是忠实地执行了蒋的不抵抗政策;二是认为蒋是不抵抗政策的发明人,而张是执行者;三是认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是包含局部抵抗的总体不抵抗,应对东北沦陷承担责任;四是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的是“不抵抗中之抵抗”。笔者认为在“九·一八”事变的责任问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做出不抵抗政策应当负主要责任,张学良作为执行者,也应当负责任。  相似文献   
7.
个性是导致行为以及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某种特征和属性的动态组合。由于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及人生阅历这些因素长期的交织、冲突、聚合 ,最终熔铸成张学良与众不同的重恩讲义、勇于牺牲和天真直率、富于冒险的双重个性 ,这种个性决定了他在西安事变中的举止和态度 ,从而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政策时,传统观点认为是蒋介石下令张学良实行"不抵抗",张学良替蒋介石承担了责任.目前也有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翻案的言论,认为张学良才是"不抵抗"的真正责任者."不抵抗"的责任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人,而是国民党政府长期推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决策者、发动者的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送将回宁,结果遭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失去了自由,铸成中国现代史上的憾事。史学界对此世纪谜团一直甚感兴趣,对张学良此举众说纷纭。本文以史料为依据,认为张学良此举是为了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威严,为了消除国内外对西安事变的种种责难,以正视听,另外从当时情况看,张学良此举是有安全保障的,正因为如此张学良才会亲自送蒋回宁。  相似文献   
10.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奉蒋不抗日”让东北军大部撤至山海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遭到侵略者的蹂躏。为什么短短的五年后的1936年12月12日他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呢?对此本文从张学良的思想认识方面作简要归纳分析。对蒋介石由愚忠、轻信到怀疑是原因之一。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置身于军阀混战之中,体察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余19岁时即参加战争,历年来对于战争不论是其为战胜或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