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8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月份,随着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国人的“诺奖情结”再次燃烧起,有人说是因为我们“不会”申请“诺奖”而导致与其无缘,也有人说“诺奖”评选本身就带有偏见,因此有与没有无所谓,还有人愤日学术腐败导致“诺奖”在中国难产……为此,记专访了科学史及诺贝尔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杨建邺教授。杨是“诺贝尔奖史话丛书”和和《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辞典》的主编。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03,(6):20-21
学术腐败的社会根源有多方面的原因,受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现在科研主力普遍不具有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把科研、学术当成追名求利的手段,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有体制的因素,中国的科研机构、学术机构缺乏独立性,实际上是官场  相似文献   
3.
刘兵 《知识就是力量》2006,(7):F0005-F0005
2006年以来,关于反对学术作伪、学术腐败,维护学术诚信等话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媒体上被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实,与学术不端行为相关的这类问题的存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自然并非仅自今年才有,但如果就这些问题本身,其严重性和有关相应对策的被注重程度来说,2006年又确实与以往有所不同。从年初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到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的被解职,到上海交通大学的汉芯造假案,还有更多没有明确结论、似是而非但却在各种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其他事件,从学术界到范围更广的社会各界,不得不开始正视学术诚信问题。当然,对于诸多身在学术界的…  相似文献   
4.
“核心刊物”闹剧在我国愈演愈烈,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影响。作者对“核心刊物”闹剧的表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实质和危害进行了分析。认为“核心刊物”闹剧是名利作祟,学术腐败的温床;极大地损害了我国期刊界的形象,腐蚀了我国期刊界的肌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隐患。如此下去,我们期刊界无法面对国人,也无法在世界面前立足,最终必将自食苦果。期刊界、学术界也应打假,制止“核心刊物”闹剧已刻不容缓。国家期刊管理部门应出台政策和措施,制止“核心刊物”闹剧恶性发展,恢复核心刊物的庄严面目。现行的职称评定机制与“核心刊物”闹剧是一对孪生姊妹,也必须进行治理。应当整顿职称评定中的不良倾向,推行职称聘任制,打破职称终身制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对学术不良行为现象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考虑到学术不良行为者和学术评定(监管)者时间和信息成本的混合博弈模型,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学术腐败泛滥的对策.结果表明,造假与打假的行为(策略)是相互制约的,双方理性决策的结果会达成博弈均衡,所得博弈模型对吏治腐败、经济腐败等其它经济现象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主其 《科技潮》2005,(4):17-17
近几年“学术腐败”成为一个关注热点,特别是基金委还通报过多起违规案件。李主其指出,学术腐败并非中国特色,也非中国独有,全世界都存在。比如鼎鼎大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前年也出现科学丑闻。我们国家确实存在学术腐败,而且应该高度重视。他认为所谓学术腐败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申请者,包括在学术上的弄虚作假,剽窃别人成果,或者自己的实验数据不真实,得出虚假的结论。有人不同意,说学术上没有腐败,  相似文献   
7.
<正>据报道,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学术腐败"在美国也时有发生。"学术腐败"的美式名称是"学术不端行为"。它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的行为",同时又要区分"明知故犯的不端行为和正常学术活动出现的错误"。美国"诚信办公室"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基本做到了不护短、不手软。实践证明,要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本人的自律。自律和同行间的彼此监督固然重要,但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作后盾。美国负责处理学  相似文献   
8.
声音     
《科技潮》2010,(12):M0002-M0002
“科技结合现实利益愈发紧密,但对科学探索自身的重要意义却缺乏宣传,致使科研文化相对较为滞后:对于学术腐败事件缺乏相应的监管处罚制度,即使逐渐建立相关制度,但是执行力还不够;对于学术腐败事件,科学共同体要敢于发声并在第一时间发声,引导事件的处罚进展。”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通讯》新开辟“共建学术规范、整饬学术道德”专栏,对此我是十分赞同的。这不仅是因为本人曾深受因文章被人抄窃而带来的懊恼,更是因为近年来的不良学风着实令人咋舌、忧虑。在此仅举两例,可窥全貌:(1)有一本名曰“丑陋的学术人”的书(署名为“东方善霸”,陕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调查和采访,实话实说,曝光了近年来学术界所发生的各种丑陋现象,并声明,“本书所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皆非虚构,如果读者在书中发现了某些似曾相识的真人真事,那绝不是巧合!”。读罢,既在吃惊中大饱“眼福”,…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