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打破睡眠常识 只要是人,谁都想使自己变得聪明。为此,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健脑食品,专家们也总结出不少可使大脑变得聪明的条件。例如,①要睡眠充足;②摄取健脑营养品;③不要摄取对大脑不利的饮食;④要常用脑;⑤排除杂念和妄想,减轻大脑的负担;⑥向大脑输送新鲜氧气;⑦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大脑供血。  相似文献   
2.
吕斌 《科学之友》2005,(1):62-63
“形貌不良妄想症”患者并非一般地爱美,而是对外貌表现出强烈的苛求。其实,患者对自己外表的认知,往往和实际的样子有着相当大的出入。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的主旨是揭露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家族制度和礼教是“人吃人”风气产生的重要根源。狂人是一个妄想性偏执狂,正好充当这篇寓言式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4.
李国访  安瑞萍 《科技信息》2007,(31):252-252
《人鼠之间》是斯坦贝克的经典小说之一。本文认为,作者通过对佐治和李奈所追求的梦想及梦想的幻灭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他们的梦想无疑是一种偏执的钟情妄想,这对当代人仍是一种值得反思的震撼。  相似文献   
5.
6.
束庆  段直光  胡刚  李鸣 《科学通报》2012,(35):3384-3398
精神分裂症是造成个人和社会巨大经济负担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病因至今未明.由于还原论在科研领域的指导作用,人们过多地重视了由基因、分子及受体水平得到的发现去解释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倾向于通过基因、分子及受体水平的研究结果去解释该病的发病机制.虽然该病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这一微观水平上产生的,但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评定都是根据患者的行为表现这一宏观层面做出的.因此,要更全面地认识精神分裂症,研究者们需要有一套以基本的神经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来阐明该病发生发展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同时结合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更好地探究本病的发病机制.本文将以该病的妄想和幻觉这阳性症状为主线,选择性地阐述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病理生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中的作用及相关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诠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我们将重点叙述由Shitij Kapur提出的多巴胺-动机突显学说,并结合本实验室在条件反射躲避动物模型实验中的行为药理学研究结果对该理论进行深化和支持.文中介绍的这一学说将分子水平观察到的变化和行为改变彼此之间有机联系起来,强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多巴胺功能紊乱,导致了动机突显这一心理过程的异常,进而引起了患者阳性症状的出现.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正是通过阻断多巴胺递质系统,抑制了异常的动机突显过程,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精神分裂症和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从多巴胺分子水平和心理学的变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药物治疗机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