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气藏在成藏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特点是气水过渡带发生过迁移. 应用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 结合该盆地沉积-构造史及古地温史, 推算出该气藏在不同时期气水过渡带中包裹体的形成时间, 并在此基础上, 绘制出气水界面迁移的等时线图. 结果表明: 该气藏最早于165 Ma左右(晚侏罗世) 在延安一带聚集成藏, 并由南向北逐渐扩大与推移, 在129 Ma左右基本成型. 在晚白垩世由于盆地整体抬升, 气源补给不足, 气藏气水过渡带向南退缩至现今气水过渡带位置.  相似文献   
2.
闽西南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沉积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西南晚古生代-早三叠世具有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特征,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坡向南倾斜,大田、漳平一线相当于当时陆坡下部的位置,沉积盆地中心位于大田-龙岩-永定一带,具有北、南两个方向的物质来源.闽西南晚古生代古生物有特提斯域亲缘分子,早三叠世溪口组是被动大陆边缘最后的海相沉积,其构造演化历史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在时间和地质特征等方面非常相似.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早期,闽西南海域可能是古特提斯海域的一个分支,它的构造演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古特提斯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所采集的大量植物化石,讨论了安徽淮北地区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植物群特征,并划分为四个植物化石组合。同时根据植物群面貌、孢粉组合、含煤性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将k_3砂岩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界线  相似文献   
4.
桂南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广西古特提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吴浩若 《科学通报》1994,39(9):809-809
近10年来,随三江地质工作进展,滇西古特提斯的存在已普遍接受.最近,日本学者提出,日本石炭-二叠纪火山岛弧和海岭组合形成于低纬度的原太平洋(Proto-Pacific)海域,三叠纪后才分别北移到现在位置.从而,古特提斯从滇西如何东延及其与原太平洋的关系,成为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根据近年对广西南部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有关地质问题的研究,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并相应地对广西地质提出某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8  
古生代时期,中国古陆上存在着由于海侵所分割的化夏,康滇,扬子,华北,松江,塔里木,唐古拉,广西,北越等陆块,它们的北面有准噶尔大兴安地槽,西部有昌都地槽和藏南地槽,中生代之后,燕山运动和印度支那运动相继出现,海水从华夏等古陆之间退出,形成了联成一体的华夏古陆,自泥盆纪以来,在华夏各古陆出现了11群的种子蕨,组成了古生代的华夏植物区系。自泥盆纪以来,在华夏各古陆出现了11群的种子蕨,组成了古生代的  相似文献   
6.
2005年6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金玉歼教授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世界乐平统与占生代末生物大灭绝”总结交流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的地球上生存着远超过100万种动物。这些动物可以大致分为38个大类,它们差不多全都是在距今5.4亿年前被称为“古生代寒武纪”的时期一起出现的。这一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研究者们所称的“进化大爆发”或者“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成岩后生作用及储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新资料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存在4种主要的成岩后生作用,5个储集空间形成阶段和4个天然气储集层。  相似文献   
9.
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通过区内蛇绿岩,与府冲有关的浆岩及相关沉积等综合研究,对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重建;震旦纪-寒武纪西昆仑从里木陆分裂出去,并在它们之间形成“昆仑洋”;寒武纪-奥陶纪“昆仑洋洋壳南俯冲于西仑之下,形成库地俯冲带、库地弧前盆地、昆仑早古生代火山弧及麻扎-黑卡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10.
The Williston Basin is a significant petroleum province, containing oil production zones that include the Middle Cambrian to Lower ()rdovician, Upper Ordovician, Middle Devonian, Upper Devonian and Mississippian and within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The oils of the Williston Basin exhibit a wide range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as “oil families“, although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 of the Cambrian Deadwood Formation and Lower Ordovician Winnipeg reservoired oils does not match any “oil family“. Despite their close stratigraphic proximity, it is evident that the oils of the/rower Palaeozoic within the Williston Basin are distinct. This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a new “oil family“ within the Williston Basin. Diagnostic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ccur in the gasoline range chromatograms, within saturate fraction gas chromatograms and biomarker fingerprints. However, some of the established criteria and cross-plots that are currently used to segregate oils into distinct genetic families within the basin do not always meet with success, particularly when applied to the Lower Palaeozoic oils of the Deadwood and Winnipe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