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喜刚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19-22,27
以世界首座跨径超过千米的斜拉桥——苏通大桥为依托工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现场测试及反演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千米级斜拉桥结构特性、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与关键参数影响、千米级斜拉桥设计理论与方法、千米级斜拉桥核心设计分析软件、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指南等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整体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多座特大桥梁工程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动和引领我国现代桥梁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刘晓东 《科技资讯》2008,(30):83-83
对于千米竖井施工侧量方法,提出了采用机动钢丝绳联接旋转器快速指向装置,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快速高效指导千米竖井的施工,节约成本,提高了效率,减轻了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3.
超千米级斜拉桥的恒载索力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超千米级斜拉桥的索力优化问题归结为非线性隐式优化的数学模型,以系统最小弯压应变能为目标,根据合理成桥状态指定各种非线性约束条件,利用投影梯度法进行优化问题的求解,求解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种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利用ANSYS工具建立了1400m的斜拉桥有限元模型,然后据此建立斜拉索索力优化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前后索力的相对改变量并不大,但是结构内力状态却得到极大改善,塔梁恒载弯矩和主梁恒载挠度减小明显,主塔塔顶向岸侧有一定偏移量,对混凝土塔的长期受力更加有利。该文优化方法为以后类似超千米级斜拉桥的索力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1,(15):32-33
机密部队一枚当量为1.5千吨TNT的核导弹在5名美国空军科学家头顶上空爆炸。这些人当时只感到爆炸所带来的热度,但爆炸随后就迫使他们蹲下。而乔治·耀希达凯的摄影机则一直在进行拍摄。当时的时间是1957年7月19日上午7点,地点是内华达州丝兰山脉核实验场,一架战斗机向距地面5千米的空中发射了一枚核弹。耀希  相似文献   
5.
邢东井田资源埋藏较深,采深由600米到接近1300米,深部采区排水系统水平标高-1135m~-1186m,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采区硐室群布置于超千米埋深大地压高应力环境中,使得大地压支护成为制约深部开采的瓶颈.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我们对该排水系统硐室群不同巷道选择了不同的高强度支护方式,很好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保证了硐室群的稳定及安全.  相似文献   
6.
冰雪的大陆南极洲在地球的最南端,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有1400多万平方千米,比欧洲或大洋洲的面积都大。南极洲四周是浩瀚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远离地球上任何大陆,即使其西部的南极半岛,离南美洲较近,但仍然相隔960千米。另外,无论从历史上哪个时代看,这里都是地球上唯一无人居住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与外部隔绝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例介绍了千米级斜拉桥斜拉索安装方法及其施工要点。论述了斜拉索的桥面展开、塔端挂设、梁端牵引锚固以及PE保护等长索安装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长索桥面的展开采用立式放索,梁端牵引锚固采用卷扬机、钢绞线以及张拉杆共同组成的三级组合牵引方式,长索张拉在梁端进行。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1,(15):34-35
曾30次进入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的考察队队长夏训诚,公布了罗布泊科学考察的初步结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10年是彭加木殉难30周年,广州市白云区委、白云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联合举办了彭加木纪念碑奠基仪式暨重走彭加木探险之路科学考察活动。活动历时29天,行程6500千米,取得了七项初步科研成果。第一个科考成果:对"大耳朵"  相似文献   
9.
正题目: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匀速相向而行,出发后8小时两人相遇。若两人每小时都多走2千米,则出发后6小时两人就相遇在距离AB中点3千米的地方,已知甲比乙行得快。甲原来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010年六年级"走美"数学竞赛初赛试题)分析:把A、B两地的距离看作"1",甲、乙两人现在与原来的速度和的差是(16-18),而对应的差是(2×2)千米/小时,则A、B两地的距离是(2×2)÷(16-18)=96(千米)。由甲、乙两人的速度差是(3×2)÷6=1(千米/小时),则甲、乙两人出发后8小时相遇在距离AB中点的1×8÷2=4(千米)。  相似文献   
10.
么佳 《小学科技》2008,(11):10-10
在南美洲巴拉圭拉河南边,有个方圆几十平方千米的地方终年不停地下雨。据当地史料记载,这里的雨已经连续下了几百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