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昌县丹霞地貌发育在下白垩统方岩组(K1f)碎屑岩层中,类型独特多样,植被保存完好,形成了以穿岩十九峰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的旅游景点.据此提出其旅游开发应依托资源,长远规划,发掘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野外调查、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能散X射线光谱分析等手段对浙江新昌丹霞岩壁风化性质和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风化作用在纳米-微米尺度上化学过程特征明显,沿整个岩面以及与外部环境相通的裂隙面持久地进行着(并有生物作用的广泛参与),局部形成微细裂隙,推测其成因与风化过程中矿物体积胀缩引起的局部应力变化有关.在肉眼可见的毫米-厘米尺度上,风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岩面的片状剥离和粒状崩解.推测其机理与微观风化作用形成的物质结构破坏和微细裂隙拓展有关.在米级和更大的空间尺度上,重力过程特征明显.但其作用机理仍与微观风化过程沿裂隙向岩石内部的穿插有关,后者导致裂隙不断展宽和加深.崩塌等重力过程可以理解为微观风化效应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后的突变产物.微观风化研究把人类对风化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扩展到微米-纳米尺度,在理论(如中小尺度地貌的成因机制)和应用(如建筑物防腐和文物保护)两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9年第7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由大会主席提议,国际地貌学家协会批准设立"IAG丹霞地貌工作组".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丹霞"成功申遗.这两大事件标志着中国土生土长的丹霞地貌走向了世界,登上了国际学术舞台.但是,丹霞地貌提出的原定义缺乏专业规范的科学表述,产生了不应有的认知误区,引起了后期丹霞地貌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徐霞客江右信江红色盆地丹霞地貌考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强  舒晓波  王军 《江西科学》2002,20(2):104-109
以明末旅行家徐霞客晚年对江右信江红色盆地的旅行考察为研究对象 ,将该盆地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分类 ,并提出了进一步搞好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丹霞地貌的概念自创立之初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其误解目前甚有扩大化的明显趋势。文章通过文献和野外调研,追溯了丹霞地貌的缘起,梳理了它的内涵,得出如下认识:(1)丹霞山地形,起初为描述红层即丹霞层(后称丹霞组)而总结出来的颜色+地形特征的地层单位野外识别标志,属地层学范畴;后因地貌奇观等观赏价值才转为地貌学研究的范畴;引起歧义的关键所在是修饰地貌的“丹霞”二字被误解为红色或红黄色的形象。它实为广东丹霞山一带山地的名称,即丹霞地貌是“丹霞山式地貌”的简称。(2)该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具顶平、身陡、麓缓的显著特征,其成因条件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厚层的红色碎屑岩,且含有可溶钙质胶结物和砾石;二是岩层产状近水平,且发育两组高角度相交的近乎直立的构造节理;三是形成时代较新,仍处于发育的壮年期。(3)红黄色砂岩中的雕岩谷(如陕北延安雕岩谷和美国羚羊谷)以及褶皱倾斜互层岩石中的彩丘(如张掖彩丘和秘鲁彩虹山)的成因和形貌特征与丹霞地貌迥异,即使侵蚀继续进行,也不可能发育成丹霞地貌。因此,丹霞地貌的概念应回归到1983年《地质辞典》的定义,切不可继续张冠李戴,失去科学的严谨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黎明国家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特征,通过对该区野外调查及分析,发现红层岩性软弱差异、新构造运动、流水侵蚀、崩塌等内外力作用是造成该地区丹霞地貌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位于兰州市安宁区与皋兰县交界地带的"天斧沙宫"丹霞地貌较长时间处于待开发状态,近期新增为"甘肃省省级地质公园",亟待加强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的研究进展;接着,介绍和报告了作者近期对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较系统和深入的实地考察及其新发现;其次,对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典型的景观特色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了类丹霞地貌的特征、赤壁长崖独特景观及干旱区丹霞地貌发育的特点。本文研究和论证了作者对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考察中的新发现——西峡景观、东峡景观、"峡中峡"西北支峡景区及对其地的命名与特征分析;同时,提出了宽体岩柱组成的柱廊状的景观长廊的独特丹霞地貌景观的命名——"赤壁长崖"丹霞景观、早中晚发育不同序列的景观区的命名——"赤井人家"等;还在定位分析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定兰州市"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区为我国省会城市中规模最大丹霞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8.
从地质公园的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入手,在分析剑门关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和景观特征基础上,论述了剑门关砾岩丹霞地貌景观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以悬崖绝壁、关隘等为特色的剑门关丹霞地貌是中国西部单斜中低山区砾岩丹霞地貌和砾岩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这对研究龙门山推覆造山带的隆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甘肃丹霞地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经历了自新太古代以来漫长地质运动后,形成众多有特色的地质遗迹.这些遗迹集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于一体,已成为福建重要的自然风景旅游区.本文对福建主要地质风景区进行空间布局、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这个研究对开展地质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导科学旅游,对地区保护地质遗迹,充分利用地质资源进行旅游经济建设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