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8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4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oday,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is the only established treatment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s. The de- velopment of LT, including OLT, cadaveric LT, split LT, living donor LT (LDLT), brings hopes to patients with these diseases. However, increasing donor shortage, rejection and life-long immunosuppression with its side effects are the major limitations of this therapy strategy.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BMDSCs) are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hepatocyte-like cells and contribute to liver injury repair.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liver injury caused by rejection, ischemia/reperfusion, loss of liver mass, recurrence of HCV and "small-for-size syndrome" after LT can attract a variety of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 population to the peripheral circulation and then migration to the injury liver to promote the hepatic function restoration. Additionally, BMDSCs can also take part in the functional regeneration of living donor liver after LDLT. This participation in liver regeneration may be associated to the interac- tion between SDF-1and its receptor CXCR4, involving HGF, IL-8, MMP9, and VEGF/VEGFR-2. BMDSC with its bio-characteristics could maintain the allograft toleran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in different ways. In conclusion, BMDSCs transplantation, as a new assistant therapeutic method for LT, will ex- pand the space of LT, and provide more surviv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patients suffering liver diseas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
库切在《等待野蛮人》中通过对晚期帝国叙述的话语分析,告诉人们:帝国的叙述是帝国别有用心地站在单向的透视视角上运用多种技术、策略建构权威的过程,语言、书写符号、法律等都参与其中。这样获得的权威并不稳固,当帝国权威赖以获得的野蛮人消失时,帝国便会无所适从,而陷入崩溃。  相似文献   
3.
对恒山地区出露的变质火山岩开展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旨在确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变质火山岩喷发于新太古代晚期(2508±20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恒山变质火山岩由变质玄武岩和变质玄武安山岩组成,SiO2(45.51%~62.67%)、FeOT (4.43%~15.72%)和MgO (3.75%~8.14%)含量变化幅度大,是幔源岩浆经单斜辉石、角闪石和磁铁矿分离结晶的产物。这些变质火山岩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重稀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相对高的Th含量和Th/Yb比值,呈现钙碱性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结合不相容元素比值Nb/Yb,Zr/Yb和(Nb/La)N的特点,推测其来源于俯冲带具流体交代特征的富集地幔源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推断恒山变质火山岩形成于新太古晚期大陆弧环境。  相似文献   
4.
有关野外地质、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证实福建平潭火成杂岩由高铝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经过不同程度的机械混合和化学混合形成。对这一火成杂岩体成因的认识,为研究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钙碱性岩带中诸如基性岩石和酸性岩石的时空复合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东部"走廊域"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横穿柴达木盆地东部的“走廊域”剖面地表地质、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在东昆仑构造带与南祁连构造带之间,包括巴颜喀拉地块北缘,柴达木地块和祁连地块南缘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柴达木地块内则包括了昆中构造带、昆北构造带和柴达木盆地3个二级构造单元。受东昆仑构造带和南祁连构造带相向挤压作用,柴达木盆地东部持续沉降,但由于具有稳定的花岗质基底,盆地坳陷幅度较小,且断裂及褶皱构造不发育。由此造就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地层厚度小,烃源岩不发育,构造圈闭缺乏,除第四系天然气外,中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资源前景受到极大限制。  相似文献   
6.
A new species of Gobiconodon is found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lng, China. The new taxa,G zofiae sp. nov., has a confluent opening for branches Ⅱand Ⅲ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on the anterior lamina of the petrosal. G zofiae sp. nov. is similar to Repenomamus in having an ossified Meckel‘s cartilage connecting the lower jaws and ear region. The new species, with enlarged I^1/I1, posteriorly located infraorbital foramen and four mental foramina,distinctly differs from the other species of Gobiconodon. The new material indicates that Gobiconodon has four, not five,upper molariforms. The presence of Gobiconodon in Jchol Biota makes it possible to correlate Jehol Biota with faunas in eastern Asia and North America, and suggests the age of the Yixian Formation to b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7.
张宏福  郑建平 《科学通报》2003,48(6):603-609
辽宁阜新白垩纪玄武岩的出现为了解中生代时期华北北缘地幔过程提供了可能. 阜新碱锅玄武岩为火山通道相, 柱状节理发育, 并含少量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辉石岩捕虏体. 其化学组成贫硅、富碱、高钛和铝, 属碱性玄武岩. 在微量元素组成上, 碱锅玄武岩中等程度地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但不亏损高场强元素. 其Sr同位素比值低, Nd和Pb同位素比值高. 这表明碱锅玄武岩起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 代表未分异无混染的原始岩浆. 该玄武岩的出现暗示华北北缘此时的岩石圈厚度小于65 km, 岩石圈地幔主要由“富集”的含韭闪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斜长石辉石岩组成. 早侏罗~晚白垩大量且持续的中基-中酸性岩浆活动表明华北北缘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较华北南缘的早, 因为鲁西南地区大量的中基性火山活动仅出现于白垩纪, 而且具软流圈同位素特征的玄武岩出现在第三纪, 显示华北岩石圈演化的时空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块晚元古代至中生代沉积盖层显示了复杂构造图案,不同时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交织,限制了对区域构造运动规律的了解和显生宙视极移轨迹(APWP)的建立,也产生了对其区域大地构造性质的不同认识.本文提供了古地磁和构造分析的初步解释:(1)扬子克拉通中部和东部的构造图案可能主要是由于中生代造山运动时期沉积盖层的滑脱造成;(2)第三纪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华南地块西部和西南部广泛的局部旋转;(3)中国东南部显生宙结构模式是中古生代中期加里东造山运动和中生代中期造山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对穿过埕岛地区中生代和新生代主要断层的地震测线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埕岛地区中生代以埕北断层、埕北20断层、埕北30北断层及其派生断层活动为主,主断层的发育演化普遍经历了由逆到正的构造负反转过程;新生代主断层中埕北20断层停止活动,其余两条断层均继承性活动,并开始发育以走滑性质为主的埕北30南断层以及其他次级北东向正断层.断层活动是埕岛地区中、新生代地层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埕岛地区中、新生代断层发育演化特征与济阳坳陷其他构造单元相似,但其平面组合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与距离郯庐断裂带较近,受到更强烈的走滑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中生代有尾两栖类一新种: 道虎沟辽西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原 《科学通报》2004,49(8):814-815
有尾两栖类化石在中生代十分稀少且多数残破.我国近期报道了5属5种保存骨架化石的中生代有尾类,因而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它们都产自下白垩统热河群或略低的层位中.与世界其他地区有尾类相比,我国种类具有时代早、化石较完整以及分异度大等特点,对研究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和散布具有特别意义.在我国已知中生代有尾类化石点中,内蒙古道虎沟的化石材料最为丰富,已报道了奇异热河螈和天义初螈2属2种.但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争论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