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3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28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谭嗣同是戊戌维新派的杰出代表 ,是戊戌变法时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牺牲的伟大的爱国者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本文主要探讨谭嗣同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
乡土情感与政治理念在《山雨》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小说前半部分,乡土情感占优势,使作者能够充分调动丰富的乡土生活积累,作品显得浑厚沉实;后半部分,政治理念渐渐占了上风,作者驾驭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小说出现了思想与艺术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的私撰明史著作中,何乔远所撰的《名山藏》是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一部。它不仅在体载上有所创新,而且在人物传记上独具特色,关注下层人物,弘扬高尚气节。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介梅荣照主编的《明清数学史论文集》一书,对中国数学史开展断代专题研究,是我国数学史界继承并发展李俨、钱宝琮、严郭杰先生研究成果的宏大计划,持续近三十年,历来为国际科学史界所重视,文集收入论文15篇、附录2篇,其中严敦杰先生遗作7篇,本文对15篇论文逐一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明式家具的风格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艺术观、传统思想道德观、宗教观和古代传统习俗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旨在由表及里地掌握明式家具的设计思想的精髓,为现代中国家具设计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初曾如洪水猛兽般地被搁浅在文学大门之外,但悠悠五千年文化不是一朝抽刀断水能够葬送的,于是在40年代,儒学以一种潜在的形式与文学接轨.处于亚主流状态的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典型地反映出儒家文化在40年代这一特殊“夹生“时期的“断“(批判与割裂)与“流“(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会在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总是处于一种自我消解的被动状态.  相似文献   
7.
壬辰战争期间,围绕女真问题,明朝和朝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明朝政府扶植个别强酋,以夷制夷的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女真统一趋势的发展;朝鲜王朝虽然预见到了建州女真的威胁,并采“取以倭攻胡”的政策,但并不能阻止女真势力的发展。壬辰战争后,建州女真成为朝鲜和明帝国的新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马氏文通》句的定义及涵义,认为马氏是教案性质的著作,对句所下的定义切合语言习得心理。同时在王海菜、邵霭吉两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马氏文通》句的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9.
作为历史人物的王昭君,她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剧作家笔下,但她的文学形象,在不同作家如古代戏剧家和20世纪的郭沫若、曹禺的笔下,却是不尽相同的,而且还经历了一个明晰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投射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精神构成的变化,透露着创作主体个人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对现实和未来的诉求与想象。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梁启超与胡适的文化论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与个人功利色彩;在针锋相对的表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共同的文化调和主义立场。这一场文化论战,是现代性进程中的内在调节行为,体现了转型期中国文化现代品格的多面性与自我调适的可能性,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