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人街今昔"西大桥没桥,花城没有花,汉人街上没汉人",在星空密布的新疆伊犁地区,遇见的任何一个人都乐意述说"伊宁三大怪"。年过五旬的西北大汉老梁因喝多了酒而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他说:"西大桥没有桥,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城市改造把小桥改成水泥涵管了,小时候还往水里扔过石头、撒过尿。我爷是‘赶大营’的杨柳青人,挑着挑子从天津千里迢迢到伊犁做生意,挑子一头是货,另一头坐着我爹。我妈的娘家更远,北路土尔扈特人,从老毛子的地方一路被追赶、烧杀着回到中国,就留在伊  相似文献   
2.
新疆锡伯族当代青年作家傅查新昌长篇小说《秦尼巴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该书一些浅层次的解读,简要地分析在汉语语境下当代锡伯族作家面临的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3.
辽宁锡伯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辽宁省锡伯族传统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锡伯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加以指导,从规范化、文本化、专业化、普及化和以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为指导的产业化等方面入手,对辽宁省锡伯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了解新疆锡伯族7~18岁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对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2200名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分别计算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和胸围以及生长发育指数伯格林指数、维尔维克指数、克托莱指数、身高体质量指数和BMI指数作为学生的评价指标,并作城乡比较。结果表明身体形态各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胸廓的发育速度少年时期小于身高的生长速度,而青春期尤其是青春期后期胸廓的发育速度大于身高的发育速度;体重的增加速度同胸廓呈现相同的结果。男生在各方面均高于女生,且呈现出青春期特点;城市学生优于乡村学生。  相似文献   
5.
课题组按《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中规定的测试方法,对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中小学1100名9~17岁学生的5项身体素质进行了测试和调查,作了统计学处理,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新疆锡伯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改进锡伯族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锡伯族文学发展史上,相对于诗歌和小说,锡伯族散文创作没有诗歌的历史悠久,也没有小说创作的影响大.但新疆锡伯族散文创作是锡伯族文学创作百花园里的玫瑰,有着无尽的爱、丰富的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锡伯族作家独特的生命感悟和文化抒写,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思索,具有独特而持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锡伯族是一个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民族.在西迁入疆二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锡伯族诗歌的发展速度和创作成绩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新时期锡伯族人民的情感和奋斗精神,显示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如今在语言选择和使用方面出现了逐渐转用强势语言、放弃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趋势,新疆的锡伯族便是其中一例。锡伯族母语文使用功能衰退的原因与其本民族中普遍存在民族语文“无用论”、“过时论”的思想有关。而历史的经验证明,语言文字不存在过时与落后的问题,它是一种文化,应保留民族语言文字,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锡伯族刺绣主要流传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察布查尔县),该县多个乡镇先后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对锡伯族刺绣的传承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该县还有一定数量的传承人群,专职或兼职从事刺绣工作.文章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了各刺绣合作社,采访了传承人群,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锡伯族刺绣的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10.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西迁新疆伊犁戍边的锡伯族,经过248年的风霜雨雪,用祖祖辈辈持之以恒的坚守维护了国家边疆的安全,用世世代代勤劳的双手开垦荒地、发展经济、建设新家园,以坚强的信念完整地将锡伯族传统文化传承至今。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究其要因有四:历史基础因素、政治制度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文化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