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25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识教育目的所界定的通识教育内涵出发,结合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的特点,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整体培养功能,并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传媒环境已经成为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媒介的赢利取向和市场竞争压力,以及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的贫弱使得媒介素养教育极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我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师语文教学要树立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彻底改变“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改变“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密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4.
师范院校生物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中学师资,高师院校应着力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设通识课程,重视教材建设和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跨学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大势所向。这一过程将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改革,它要求多学科协同、学科综合化及相关学科群体的支撑作前提,探索跨学科设置专业、宽口径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9月13-14日,由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山东农业大学承办的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泰安山东农业大学隆重举行。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纪洪波,省社科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孙淑娜,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嵇景涛出席会议并致辞。省社科联社团部部长徐青、省科协学会部部长夏庆刚也出席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清华学报》主编、长期致力于科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法学本科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但目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存在着师资来源结构和教学主体单一的问题,难以真正落实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这就需要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面对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认真落实和贯彻该教学理念,摒弃原先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所学专业知识方法的结合,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计算思维形成通识教育的优势.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改革优化了通识型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培养了通识型应用人才的自主学习意识,奠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气候变化教育则是提升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我国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以及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昂萨格是一位跨学科创新大师,其研究成果横跨化学、物理、生物、数学四个领域。所接受的自由通识教育、严格的数学训练和大学期间基本形成的专业素养,以及到美国后置身于良好的科研保障,是他成为大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