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6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论中西精神--与张秀成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优劣,应互相吸取,但在总体上是西学优于中学。首先,在思维方式上,西学的分析思维,使西方社会分工较细,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生;也使西学学科门类众多;西学在方法上崇尚专精深,对任何问题都穷追不舍,非要证明或证伪,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中学的综合思维则使中国社会分工不细,学科门类不多,在研究方法上则不究细节。其次在义利关系上,西方私有神圣,最后却私也有了公也有了;中国公有神圣,改革开放前却公也没有私也没有。再次,在男女关系上,西学以个体为本,正是为了自身的尊严不受侵犯,才不得侵犯他人的尊严,这就有了平等精神。相反,古代中国的根本大法是三纲五常,夫为妻纲、男尊女卑,被论述为符合阳主阴辅的天道法则,追求男女平等,就是违反天道,就会被天诛地灭,中国没有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2.
“作君作师”是“道治合一”圣王形象构建的必然要求,因此,康熙帝对“知识权威”形象的塑造一直十分用心,学习儒家文化时如此,学习西方科学时更是如此。康熙帝与西方科学的接触虽始自“断人是非”之需,然而,他在随后数十年中对西方科学的孜孜以求和大加利用却源于它在“道治合一”形象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康熙帝对“西学中源”说的倡导是其“道治合一”形象构建的必然选择,而此形象的成功塑造必然会导致整个士人阶层的地位下降,士人话语权力的丧失在“西学中源”说的倡导过程中亦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3.
通过明清以来的西学中译史,论证了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为防止后殖民翻译外延内涵无限扩大化提供了佐证。西学中译的主流不是后殖民翻译所能涵盖的,而是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但来自西方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相和社会面貌,而且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建构与算理看戴震的《勾股割圜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对中算的贡献,一向被认为只局限于算书的整理上,如校《九章算术》、恢复《算经十书》,等等。他的数学成就,常被批评为无足轻重。文章从学术建构的角度,来分析戴震的《勾股割圜记》,认为戴震著书的目的是希望由中算固有的性质中,创造出一个具文化传承且能与西方三角学匹敌的勾股割圆术。由此观点,戴书中许多被诟病之处,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在研究戴震算学的文献中,很少谈到戴震对算理的强调。文章的另一目的是讨论算理在《勾股割圜记》中的重要性。戴震宣称割圜之法尽于勾股互权(相似直角三角形三边互求)。而在其书中勾股术的推导过程,除了图式,戴更明确地列出相似勾股形的对应边。无论是平面或是球面,戴的确是用该性质推导出所有的勾股术。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诸子学研究中,由于西学的广泛传播、"西学中源"说的再次兴起和研究方法的内在需要,出现了"以西释子"的学术特色。其发展在晚清大致经历了从通过西学对诸子的再注解来发掘诸子中的自然科技,到阐发诸子中的现代价值观念两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以西释子"的学术专著。由于这一学术特色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西学的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瓦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业的真正产生在近代 ,戊戌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女报人裘毓芳和她的《无锡白话报》。受维新思潮影响 ,裘毓芳的报纸显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极力鼓吹变法 ,传播西学 ,提倡白话 ,并开设新闻专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报人 ,裘毓芳和她的《无锡白话报》在我国报业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论戴震与西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从徽州乡野来到京师后,以素衣秀才的身份在很短时间内就"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其学术何以迅速得到认同,是当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梅文鼎、梅瑴成、江永、戴震等对待西学问题的考察,说明戴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中学"替换"西学"的特有方式,使人耳目一新。其学术地位的迅速确立,与他在"西学东渐"的学术变革时期,适时地顺应了朝廷的文化心态有关,由此也凸显了传统士大夫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艰难应对。  相似文献   
8.
严复从拯世救亡、强国富民的教育目的出发,举西学大旗批判旧式教育,竭力宣扬“教育救国”论,其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中极为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教育改革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从性质上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不属于维新派教育思想的范畴;“西学救亡论”的实质是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和文化;“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的文教纲领是融合中西文化的创造性探索;教育实践是教育方法的核心。研究和借鉴严复改革教育的有益见解及尝试,对当前的创新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新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管理的出现,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进程;留学教育的推行,使中国近代教育主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晚明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使士人在心性自由与经世致用之间展开激烈的论辩。在这两种思想的交锋中,西学悄然而至,对晚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明士人对西学持不同的态度,或接受,或排拒,并在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针锋相对。二者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都针对晚明变革的社会环境,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着眼,发表自己不同的西学观点,体现了晚明士人面对异质文化时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