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27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宿万盛作品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F0003-F0003
宿万盛,笔名夜石,号万盛园 1957年生,祖籍山东掖县,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花鸟画高研班。现为黑龙江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书画篆刻协会副会长、黑龙江北天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相似文献   
2.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标准”)所包含的新学习方式和新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它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使美术教学模式由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育以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育目标上比传统的美术教育更具综合性。它不仅强调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而且强调艺术精神与人文精神、艺术内容与艺术体验、艺术过程与艺术个性的结合。因此,其课堂教学过程除了符合一般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美术教学内容之一,指出应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确保民间美术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师专美术教育专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刘芳 《山西科技》2004,(1):47-48
文章阐述了美术教育课改革方面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风起云涌的变革大潮中,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等都步入了现代化的征程。与此相伴,中国的美术史学研究也在此种背景下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术史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牵引,二是新式美术教育与出版机构的推进,三是近代美术考古学的促进。  相似文献   
7.
周榕清 《海峡科学》2007,(9):60-60,64
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特有技术魅力要求进一步丰富美术教育手段.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技能性、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人才.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要在尊重传统美术教育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这种新兴的高科技手段,努力达到最好的美术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都提出了相应要求。高师美术教育要首先从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改革措施,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9.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植根于文化,美术教育也应扩展成文化的教育。而当今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多数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是在学校教育体制之外获得的,形成了基础教育与升学考试严重脱节的现象;进入美术专业学习阶段,在浮躁的社会心态、过度的商品意识的裹挟中美术教育迷失了自己的责任,文化教育的薄弱与缺失成为影响美术专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沈小露 《科技信息》2009,(34):I0298-I0298
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素质,使学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初级中学学生学习形象的思维,指导他们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而逐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