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22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利用CwDM(粗波分复用)实现包括视频信号、网络信号和多路数据信号传输的光纤通信系统,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多路数据信号传输的设计及实现方法,包括其编/解码原理和利用CPLD来实现同步码的生成与提取过程.此系统已经应用于科研项目中,而且较好地实现了多路信号的传输,工作状态一直很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NaOH底液中,β-环糊精能在示波图上产生灵敏切口,且该切口深度随β-环糊精-芦丁包结物的形成而减小.利用β-环糊精及其与芦丁形成包结物的示波特性建立了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测定中药槐角中的芦丁含量的新方法.测定芦丁的线性范围为5.0×10-7~6.5×10-6mol/L,回归方程为h(V)=6.61-0.95×105c,相关系数r=-0.998,检出限为3.0×10-7mol/L.对于3.500×10-8mol/L芦丁5次测定结果的RSD为2.8%,回收率为99.7%.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装置简单便宜、方法直观易行、样品不需要特殊处理等特点.此外,利用随客体分子的加入β-环糊精示波图的变化,可快速、直观的判断出主、客体间是否发生了包结反应,从而拓展了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超分子包结物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4.
提出了一种大容量的WDM光时分复用网络的概念。这种网络既可利用WDM技术中的波长选路技术,又对每个波长独立进行光时分复用,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文中提出了在光网络中实现时分复用的方式和两种时隙交换的节点结构,分析了WDM光时分复用网络的容量及其优点.指出WDM时分复用是未来全光网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叙述了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编解码技术,复用技术,调制解调技术。希望能对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崔用明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23-23,120
简述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发展及特点,论述了其原理及实现方法。构建了OFDM系统的实现框图。  相似文献   
7.
WDM疏导网络中的子通路保护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WDM疏导网络的生存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共享风险链路组(SRLG)限制的共享子通路保护算法·该算法将业务连接的工作通路分为互不重叠的等长子通路,分别找出它们SRLG分离的保护通路,并且允许共享保护资源·仿真研究表明:该算法既保证了业务连接的可靠性要求,同时又提高了全网资源利用率·另外,它允许网络管理者根据不同优化指标调整子通路的长度,从而可以在恢复时间和资源利用率之间进行折中·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及互相位调制的基本理论,通过计算机模拟,具体分析了互相位调制对密集波分复用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就抑制互相位调制,改善系统性能提出了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全光网络中的分层保护方式,构造了全光网络的保护模块,提出了一种测量光信号保护恢复时间的方法,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块能够很好地完成DWDM光网络的分插保护功能,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别造山带地壳S波分裂和介质各向异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椿镛 《科学通报》1997,42(23):2539-2542
我国中部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由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在三叠纪碰撞而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地球科学家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