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2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种植物木质部的演化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Maxim。根和茎的次生木质部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根的导管长度、导管口径、纤维长度、穿孔板形态及射线等特征均比茎的演化水平高,因此,验证了Bailey的植物演化理论,符合根与茎在演化上的没步理论,即:根在植物系统演系后天的产物,同时以刺五加为代表植物,充分研究了次生木质部的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创制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bHLH106(Basic Helix-Loop-Helix 106)基因的突变体,分析植株的表型特征,初步揭示PtrbHLH106基因在毛果杨木材形成过程中的功能。方法 基于前期对毛果杨野生型(WT)茎干的不同细胞类型(形成层、木质部和韧皮部细胞)RNA-seq数据,克隆得到一个在形成层及木质部较高表达的bHLH基因PtrbHLH106。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毛果杨PtrbHLH106的功能缺失突变体。对生长60、90、120 d的毛果杨ptrbhlh106突变体和WT植株进行表型观察;对生长120 d的植株各茎节进行石蜡切片,利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并进行细胞统计分析。结果 获得毛果杨ptrbhlh106突变体;与WT相比,突变体植株的株高、地径无明显差异;在整个测量的生长周期中,第8茎节长度有缩短的趋势,茎节数量有增加的趋势;形成层细胞层数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导管细胞孔径显著增大,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ptrbhlh106突变体与WT植株在导管孔径和纤维细胞数量上存在差异,初步证明PtrbHLH106基因参与了调控毛果杨次生木质部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金银忍冬和长白忍冬茎的木质部的比较研究,观察两种植物导管数量分布及切面形状,测量了两种植物管胞直径大小,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同一视野范围内长白忍冬导管数量要多于金银忍冬,但金银忍冬分布较为均匀;射线都为单列射线,导管分布于射线之间,金银忍冬射线较为明显;两种植物的茎材横切面导管均为单孔的,生长轮不明显;长白忍冬管胞切面形状更接近于圆形,经测量统计发现长白忍冬管胞平均直径大于金银忍冬,说明长白忍冬输水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运用离析和显微观测的方法,对桂花枝条木质部导管分子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桂花1至3年生枝条具多种类型的导管分子,主要类型为环纹和孔纹导管分子;大多数导管分子具有尾状结构,一端具尾或两端具尾,无尾导管分子较少;导管分子穿孔板类型为单穿孔,大多数穿孔板倾斜31°60°;金桂与丹桂导管分子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别,1至3年生枝条导管长度平均444.86μm,直径平均31.13μm,长度和直径随枝龄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1或2年生构树的茎干去木质部后立即除去所有的芽和叶,如果对去芽顶端施以外源IAA,或IAA和GA的混合物都能诱导新的茎干状结构的形成。但GA与IAA共同使用后减少了IAA所诱导形成的茎干状结构中维管组织的细胞数。单独用GA可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抑制新的周皮、形成层和维管组织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海桑属(Sonneratia)红树植物木材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对海桑属6种红树植物木材结构进行观测。首次报道了海桑属植物具有纤维状导管分子,并对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其次生木质部的形态结构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总体和描述,以作为比较解剖学的依据,进一步讨论海桑属和红树植物其它属木材结构相异的原因。对海桑属与同一科的八宝树属(Daubanga)木材结构进行比较倾向于支持海桑属和八宝树应独立为同属一科的两族。  相似文献   
7.
使用了光学显微镜技术,对半野生大豆与野生大豆(G.soja)进行了木质部的形态研究.观察结构表明:半野生大豆与野生大豆都是典型的散孔材,半野生大豆在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要比野生大豆进化.通过不同时期取材连续切片的观察,证明野生大豆木质部管孔链较少,属于单管孔;端壁倾斜程度较大,约50度;射线间隔较远,长度短,分布稀疏.而半野生大豆木质部导管呈管孔链分布;端壁平坦约25度;射线间隔较窄,长度较长,分布紧密.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半野生大豆木质部比野生大豆木质部进化。  相似文献   
8.
木质部结构的三维分析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木质部贯穿整个植物体,体积大,硬度高,制样切片都很困难.过去的常用方法是通过离析来测定导管分子的长度和直径,或者是通过制取3个切面来观察某一导管分子与邻近细胞的相互关系.由于上述方法所展示的仅仅是某一局部区域中木质部各种组成分子的平面关系或者是某一组成分子的变化模式,所以无法应用它来深入地探讨导管与导管,导管与其他邻近分子之间所组成的“运输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以及它们在三维空间上的联系,更无法准确地解释水分在不同导管分子、不同导管和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近年来,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应用连续切片一计算机叠加法、硅酸-聚合物聚合法和树脂复型等技术对木质部纵向输水网络进行重建.这里仅报道应用连续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证明活立木的树干与其周围的土壤之间存在持续的电势差和电流,这种电势差和电流可用于森林供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生物电的作用机制一直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并分析在树干与其周围的环境参数的生物电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实验并已经取得进展。我们的实验通过测量选定的活立木木质部的p H值,以及对环境的参数的输出功率进行测定,例如空气温度、空气的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p H值。我们得出的结果支持了木质部相对与土壤p H值有明显的生物电的假设。此外,我们发现空气的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电极材料都对活立木的生物电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1将概念剖析成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种的概念可以剖析成两个方面进行理解:(1)种内的个体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并与亲缘关系最近的种存在显著而稳定的形态差别,这就是形态学种的概念;(2)种内的个体间没有生殖隔离,但与亲缘关系最近的种之间存在着生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