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润育秧、旱育秧、塑料软盘育秧施用壮秧剂能提高秧苗素质,有效地防治秧苗立枯病的发生,水稻平均增产8.5%,其最佳施用量分别为每盘60g、70g、10g。  相似文献   
2.
晚稻栽培技术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文龙 《科技资讯》2010,(18):152-152
稻子主要分为早稻和晚稻两种类型,他们的主要区别就是栽培的气候与环境是不同的,所以形成了对季节的气候的适应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晚稻的生长气候是由高到低的,日长是由长到短的,光照时有强到弱的,湿度是由多到少的。晚稻的生长时间长,播种时间晚,可以两季连作。本文对晚稻栽培技术和品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纵横》2005,(4):59-60
该品种是常规粳型早稻新品种,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水平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生育期120天,高91.6cm,穗长20cm,平均每穗总粒数86粒,千粒重30.4g,糙米率81.8%,整精米率62.8%.直链淀粉含量15%,胶稠度90mm,抗胡麻叶斑病,抗穗茎瘟病,适应性广,适于黄淮海地区(豫、鲁西南、秦岭以南,晋南,皖中北,苏北等地)的早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双季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 ,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 ,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 ,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 ,分布于两浙、淮南、江南、福建和湖北等地。间作稻 ,又名寄生 ,主要分布在浙东一带。连作稻 ,在宋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 ,但却出现了许多连作稻的品种 ,如江苏的乌口稻、浙江的乌和第二遍、江西的黄穋禾、福建的和献台、岭南的月禾等等。另外 ,在宋代的稻品种中 ,还发现了有些品种既当早稻又充晚稻的现象 ,也应是双季连作的结果。宋代的连作双季稻分布虽广 ,但由于品种不佳、产量不高、季节和劳动力的矛盾、放牧的需要、肥水条件的限制、投入产出率低等等原因 ,双季稻总的种植面积并不大 ,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同凤毛麟角。宋代的双季稻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当时引进的早熟而耐旱的品种占城稻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早稻湘辐93—4节水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旱早稻品种湘辐93-4为供试材料,研究常规灌溉(对照)、湿润灌溉、不灌溉、限量间歇灌溉等不同灌溉方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主要影响水稻分蘖、成穗和结实,且其中有三种处理比对照增产。  相似文献   
6.
丰泉 《安徽科技》1998,(4):38-38
1 流行的主要原因 (1)种子带菌。70年代前,早稻多为露地育秧,育秧期间气温低(月均温度16℃左右),且苗期常处于灌水状态,极有利于种子上病菌孢子的形成和发芽侵入,所以种子带菌是次要菌源。而稻草带菌虽为主要菌源,但因受气温的影响,孢子侵入的高峰期直到早稻的分蘖末期才出现,不易迅速繁殖积累稻瘟流行所需的大量菌源,故早稻稻瘟病发生较轻。 70年代末期开始,育秧方式从露地育秧为主改为塑料薄膜保温育秧为主,使秧苗生长温度由16℃左右上升到21℃左右,且播种至三  相似文献   
7.
李清 《安徽科技》2000,(2):36-37
旱育秧具有省工、省时、省种、省肥、便于管理、利于增产、劳动强度低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县已大面积普及推广,取得了较好效益,但在早稻育秧上,常出现苗床选择不当、催芽不齐、铁籽过多、土壤消毒不严、苗床浇水不足、没有踏谷、盖籽不规范、揭膜过迟、控温不当、肥水管理不当等具体操作失误,造成损籽、烧芽、死苗等现象,影响基本苗数。为达到苗挺叶绿、青秀矮健、短白根多、均匀整齐、无病虫带蘖壮苗标准,结合本地多年旱育秧经验,现就早稻旱育秧(含塑盘旱育)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9.
52个品种分期播种试验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播种,成苗率的变化规律并不一致,短期低温锻炼对许多品种的成苗反而有好处。94早816、浙9718、早优8号、赣早籼41号、湘早灿19号、湘早灿24号等品种表现邮较强的苗期耐寒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