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由于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抗凝作用,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继而形成循环功能障碍及组织坏死。妊娠和分晚期血液呈高凝状态,这是机体的自然保护功能。当病员并发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重度妊娠中毒症、严重感染、休克等,均可能发生DIC。此时往往发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大量出血、血不凝。可因流血过多、休克和受累脏器功能衰竭而导致产妇死亡。一、临床表现1、出血:皮肤出血可出现散在出血…  相似文献   
3.
妇产科临床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生人数的增多,临床教学基地的减少,使妇产科临床教学面临困境。能否实现由学生向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关键在于妇产科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分析、探讨解决困境的方法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组制融合分床式责任制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方法:通过调整某院产科病区护士的岗位职责,在分床责任制实施的同时,进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分层责任制管理,采用小组制融合分床责任制护理模式开展临床工作,解决临床突出护理问题。将新的护理模式实施前与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及护士满意度等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小组制融合分床式责任制护理模式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延续性,增加了护理安全,减少了护理缺陷,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提高,提升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归属感,降低了护士工作压力,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合理、科学的护理模式在产科病区中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为患者提供更满意的优质护理。小组制融合分床式责任制护理模式首次在西南地区专科医院中实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产科护士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方法:通过对孕妇在待产、临产、分娩和产后四个时期给予不同的宣教,加强沟通和护理,改善医患关系。结果:孕妇在各时期对我们的护理均感到满意,无医疗纠纷发生。结论:加强对孕妇不同时期的宣教,给予合理的支持、关爱和护理。加强沟通,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巨大儿是难产、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是产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86例巨大儿的分娩方式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产科医生的重视,适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常见的新生儿危象,是新生儿的死亡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与妊娠期的保健、分娩时的产科质量以及新生儿的处理质量等环节环环紧扣。特别是目前国内提倡一胎生育。要求所生新生儿不仅存活.更重要的是优生。因此分析新生儿窒息原因是减少其发生率.寻找预防措施的关键。笔者收集我站1998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所分娩的新生儿窒息1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大致因素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薇 《科技资讯》2010,(30):247-247,249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41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指征为子宫大出血,术中胎盘因素占首位(25例,45.37%),治愈率97.56%,围生儿死亡率18.6%。结论:子宫切除是产科大出血,挽救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且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