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20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o avoid the complicated motion compensation in interferometric 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InISAR)and achieve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3 D)imaging,a novel approach for 3 D imaging of the target only using a single echo is presented.This method is based on an isolated scatterer model assumption,thus the scatterers in the beam can be extracted individually.The radial range of each scatterer is estimated by the maximal likelihood estimation.Then,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wave path difference is derived by using the phase comparison technology for each scatterer,respectively.Finally,by utili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3 D coordinates,the radial range,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wave path difference,the 3 D image of the target can be reconstructed.The reconstructed image is free from the limitation in InISAR that the image plane depends on the target's own motions and on its relative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radar.Furthermore,a phase ambiguity resolut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3 D imaging when phase ambiguity occurs.It can be noted that the proposed phase ambiguity resolution method only uses one antenna pair and does not require a priori knowledge,whereas the existing phase ambiguity methods may require two or more antenna pairs or a priori knowledge for phase unwarping.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the theoretical analyses on estimation accuracy are presented and the simulations in various scenarios are also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2.
针对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通信信号三维空间传播特点,提出了基于多圆柱体的非平稳几何统计模型(geometry-based stochastic channel model, GSCM),该模型通过引入天线位置变换矩阵,可支持UAV〖JP2〗和地面移动端(mobile terminal,MT)任意三维移动轨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硬件模拟实现的离散化模型,并设计实现了模拟时变信道特性的随机簇生灭算法,以及基于线性调频叠加原理的非平稳衰落模拟方法。硬件实测结果表明,本文信道模拟器输出的衰落幅值分布、时延功率谱和多普勒功率谱等统计特性与理论结果比较吻合,有效复现了信道时变衰落、多径时延、多径功率和多普勒频率随着UAV的位置和速度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碳钢三维高温低周疲劳寿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与计算,用当量应变法、能量法和损伤法讨论了三维交变应力 作用下高温低周疲劳寿命的评价方法,并推出了相应的寿命评价公式。解析 值与实测值的对比结果令人满意,说明此三种寿命评价法可直接用于实际装 置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高温低周疲劳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沉积法在表面活性剂和电解液的液-液界面制备CdS纳米薄膜,硫化镉纳米膜是由50~60 nm的球形颗粒构成.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对纳米膜进行分析表明,制备的硫化镉纳米膜是由六方和立方混合相的CdS和六方相金属Cd组成,Cd与CdS的摩尔比近似1:3.由于表面效应导致纳米晶粒的晶格常数增大,晶格发生膨胀.  相似文献   
5.
Sn-Ag-Cu合金是一种熔点较低、润湿性和耐蚀性优良的可焊性镀层,可从弱酸性的甲磺酸盐-碘化物镀液中通过电沉积的方法获得.循环伏安曲线、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等电化学测试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表明,在这种镀液中,Sn-Ag-Cu合金的共沉积类型为正则共沉积,随着镀液中Ag+和Cu2+离子浓度的增加,Sn-Ag-Cu合金镀层中Ag和Cu的含量迅速增加,且镀层中Ag和Cu的含量始终高于其在镀液中的含量.Sn-Ag-Cu合金的电沉积过程是不可逆过程,随着电极电势的负移,控制步骤由扩散过程控制向电化学过程控制转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无线通信过程中信息被窃听的难度,提出一种基于圆环阵天线虚拟运动的物理层安全通信方法。该方法在信号发送过程中,用一组扩频码序列来控制天线的切换方式,应用天线周期性切换产生的谐波分量,构成被扩频码和方向信息同时调制的扩频信号。仿真结果表明,接收机对二维方向信息敏感,随着接收机方位角和俯仰角偏离期望接收机位置,信号的捕获和解调性能会迅速下降,当偏离超出一定的门限后,窃听接收机无法解调出发射信号。  相似文献   
7.
浙江泰顺洋滨斑岩锡矿成矿母岩为黄玉花岗质斑岩脉,主要有黄玉钾长花岗斑岩(Ⅳ号脉),黄玉二长花岗斑岩(Ⅰ号脉深部)和黄英斑岩(Ⅰ号脉浅部)。组成基质的黄玉占全岩10-22%,具典型火成斑状结构。组成斑晶矿物主要有石英、条纹长石、钠长石和黑鳞云母。根据全岩高的F/Cl值(146-303),强过铝质(A/NKC=1.574~12.938)和K_2O>Na_2O等特点判断,在成因上与华南S型花岗岩相似。石英斑晶中含大量原生流体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80-472℃,含盐度为3.7~44.4wt%NaCl。此外还含少量不均匀包裹体,由数个结晶相(石英,云母和黄玉)和气液相组成,它是在流体/熔体不混溶作用下被捕获的。本文还从富F熔体的解聚作用,不混溶作用和反向演化等方面探讨本区岩石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双层辉光离子镍铬共渗的渗层组织结构和成分,讨论了渗层厚度与镍铬共渗工艺参数的关系。试验研究表明:镍铬共渗层厚度取决于共渗温度、保温时间和试样材料,其变动范围0~250微米。铜的镍铬共渗层中的镍铬含量可在0~85%的范围内变动。此外,还列举了双层辉光离子镍铬共渗工艺在碳钢钢板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颖的四进制八相时空调制通信定位综合化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通信定位综合一体化的趋势和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四进制八相时空调制技术,设计了一种利用36元均匀间隔圆阵天线发射的通信定位综合系统。该系统除具有QPSK的通信能力外,还能测定用户方位,具有抗多径的潜力,文中给出了信号空间的编码,时间域和空间域调制,多天线发射,通信信息的差分相干检测,方位角差分相干估计等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分析了高斯噪声下的误比特率和测角精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成分构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薇  方茂中 《河南科学》2009,27(11):1441-1444
生态补偿效率评价是构建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基础.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①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是由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23项指标组成.②利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我国近10年间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前3年环境恶劣补偿效果相对较差;1999年以后逐渐改善,特别是2003年以后生态补偿效果明显改善,这与我国实施的生态补偿发展历程是一致的.构建评价模型力求为现阶段生态补偿状况提供新的可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