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调查典型县现状年灌溉用水定额为基础 ,以当地灌溉水可利用量为控制条件 ,采用逐级平衡的办法 ,制定吕梁区主要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额  相似文献   
2.
双核铕-邻甲基苯甲酸-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王瑞芬,王明昭,金林培,蔡冠梁(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00875,北京;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102205,北京;第一作者,44岁,女,副教授)关键词铕;三元配合物;晶体结构分类号O741.6;O6...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应用调味品最早的国家,具有丰富的调味品资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调味品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研究开发民族风味的系列高档调味品,是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日本结缕草的成熟胚和茎节为外植体,建立并优化了2套组培再生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适宜诱导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添加2 mg/L 2,4-D配合0.2 mg/L 6-BA,诱导率为42.5%;继代培养可改善愈伤组织状态,增加胚性,其中增加培养基渗透压,并适当添加ABA(0.2 mg/L),可明显提高胚性愈伤组织比率;继代2次后的愈伤组织在3种细胞分裂素6-BA,KT,ZT适当配比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率可达到50%~75%.在以茎节为外植体的组培体系中消毒处理和预培养是比较关键的环节;预培养时MS培养基效果优于1/2 MS,在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0.25 mg/L KT,1.0 mg/L ZT和0.1 mg/L NAA为比较适合的芽诱导培养基,诱导率可达37.9%.同时,比较了两套再生体系的优缺点,为日后日本结缕草的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邻(间、对)氯苯甲酸和1,10-邻菲啰啉为配体,合成了3种钇和3种镱的三元配合物.通过EDTA配位滴定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各配合物的组成,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配合物的结构.采用滤纸片法测试了6种配合物对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实验表明,6种配合物都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配合物的抑菌作用远大于相应的稀土盐及羧酸配体,抑菌作用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且它们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均强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2种稀土(Y、La、Ce、Pr、Nd、Sm、Eu、Gd、Tb、Dy、Er、Yb)—罗丹明B的固体配合物制备,通过元素分析、溶解度及摩尔电导测定、差热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紫外、可见、荧光光谱以及~1HNMR谱等对它们的配位作用和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等离子体增强CVD氧化硅和氮化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红外吸收谱等微观分析对氧化硅和氮化硅薄膜的成分和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高频C-V测试和准静态离子电流法测量了氧化硅、氮化硅及其复合膜的界面特性,结果表明PECVDSiO2-SiN双层结构的复合膜对半导体器件表面有良好的钝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经典的典型相关性分析标准,提出一种新的源信号抽取标准,并利用在线拟牛顿算法求解新标准,进而得到一种新的基于典型相关性分析的盲源信号抽取算法,实现了盲源分离.理论分析表明,新源信号抽取标准的唯一全局最小值点是经典典型相关性分析标准的最大值点.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收敛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9.
The generality and some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uble ridge systems of subtropical high (SH) are investigated statistically by using the dai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rom 1958 to 199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 double-ridge even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 the distinct seasonal and regional features, that is, the majority of SH double-ridge geneses concentrate over the eastern North India Ocean-western North Pacific as well as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in the period from mid-July to mid-September. Especiall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s, the SH double-ridge events are extremely active. It is found that the life cycle of most double-ridge events of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is shorter but some still last longer. The WPSH double-ridge events occur most frequently from July to September, while there is a paucity of occurrences during November-March. Also, it is shown that the WPSH double-ridge events have a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tion with a certain periodicity which possesses a remarkably abrupt change in the mid-1970s. Additio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PSH double ridges and the meridional movement of WPSH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