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6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原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以DEM数据及其存取系统为依托,以流域分级理论为依据,将坡面、小流域、区域、全流域四个层次的模型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流域整体模型.文中提出了不同层次模型之间的联系途径和整合方法,探讨了模型框架、参数提取、模型计算原理方面的技术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建立的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可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模拟流域上任意空间点的水沙量、水沙过程以及非点源污染物的扩散过程和结果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具有快速、客观的特点。对 L ANDSAT TM图像进行解译判读 ,获取反映黄河流域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到 90年代末期土地利用和覆盖情况的 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和土地利用重心模型 ,对黄河流域近 1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0年来黄河流域草地、林地面积减少 ,而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 ,而人类活动是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根据阻抗匹配平衡变压器绕组接线方式和运行特点,研究了该变压器电流的变化规律,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差动保护接线方式,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动模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流域泥沙过程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黄土高原地质地貌复杂,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源区,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为代表.沟壑区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侵蚀产沙现象,并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表现出迥异的水沙运动规律.为此需将流域分为坡面与沟道两大系统分别研究,本文描述坡面侵蚀产沙、沟坡区重力侵蚀和沟道水沙运动的主要现象,分析各水沙过程的主要机理.揭示出可依据坡面径流建立坡面侵蚀产沙模型;根据水流的诱发作用,用沟坡土体失稳的随机力学模型模拟沟坡重力侵蚀;考虑影响水沙运动的多种要素,建立沟道系统的高含沙水沙模型.流域泥沙过程机理的研究为建立符合实际物理图景的水沙模型系统,完成流域泥沙过程模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质量分数分别为17%、34%和68%的硝酸溶液对竹炭进行8 h的表面改性处理,测定了改性前后竹炭的碘值、灰分和水分含量。结果表明:3种改性条件下竹炭的碘值和灰分含量均比改性之前有小幅度下降,而水分含量则比改性之前有明显上升,其中,以68%硝酸改性的竹炭其各项指标变化幅度最大。使用Boehm滴定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硝酸改性前后的竹炭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发现硝酸改性后的竹炭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表明,硝酸改性后竹炭的比表面积显著下降,平均孔径显著增大;SEM-EDS分析表明硝酸改性后竹炭的表面粗糙程度增加,同时含碳量降低,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加;TG-DSC分析结果同样表明硝酸改性后的竹炭表面有大量水分子和表面官能团生成,进而造成失重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水力驱动作用下的地貌演变数值模拟Ⅰ.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个复杂的严格基于物理概念的水文/侵蚀数值模型InHM (Integrated Hydrology Model)的模型结构和控制方程,InHM通过求解水流在地表和空隙介质中的偏微分流动方程,而不是应用经验/半经验公式或回归关系,来模拟水文响应,模拟的水文响应结果被用来驱动一个泥沙搬运算法,InHM考虑的水文响应过程包括蒸发蒸腾、入渗、地表产流、地下水运动(饱和/非饱和)、地表水运动等,InHM考虑的地表侵蚀过程包括由于雨滴溅击和地表水流引起的泥沙颗粒侵蚀、搬运和沉积。  相似文献   
7.
应用基于物理概念的水文/侵蚀数值模型InHM,成功模拟了夏威夷群岛中Kaho’olawe岛100年的地貌演变过程.受计算机运算能力所限,全岛被分为84个小流域分别进行模拟.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植被覆盖率的变化进而地表/近地表土壤的水力参数变化来体现.结果表明,InHM能够有效模拟区域尺度上的长时段地表侵蚀过程,在给定降雨过程的条件下,土壤水力参数、地表坡度、植被情况是影响地表产流与侵蚀过程的主要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明,降雨数据时间步长、土壤水力参数对长时段地表径流和侵蚀有显著影响,而初始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压强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流沉积学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生产实践和洪灾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使研究能够全面把握河流沉积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河流分类、河流沉积作用的模拟实验、河流沉积相模式、河流沉积物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古河道重建等方面,对河流沉积学的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河流层序地层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同河型沉积物的识别还有待从方法上进行加强;分汉河和网状河的多河道形成机理的理论探讨和水槽模拟实验有待深入开展;河型及其沉积物的时空转化模式及影响因素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等等.期望将来的研究能够在上述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从而使河流沉积学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巴丹吉林沙漠更新世古风向变化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古大气环流研究旨在揭示高大沙山形成发育过程中地表风系的变化和大气环流形式。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态、沙山地层测年、古沙丘层理结构以及区域风况等的综合研究 ,表明末次间冰期以前该区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 ,地表盛行风向为西风 ,次为西北风 ,河湖水系较发育 ;末次冰期以来该区主要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 ,地表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次为西风 ,风沙活动居主导地位。古风向变化可能是青藏高原隆升对西风环流的阻挡与对东亚季风环流强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依据电力系统的近似数学模型,提出了适用于稳定供电电压的无功电压控制曲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应用插值公式的静止无功补偿计算机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简便,具有较好的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