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耕  黎耕 《科学世界》2009,(10):42-45
历史定律告诉我们,很多伟大、奇妙的作品,吸引人的往往不仅是它光鲜亮丽的外表,还有那些作品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让我们走近创作者,感受他们的思想、智慧、情感;让我们走近作品,得到更多的感受、感动、启迪。 中国科技馆新馆设计、建设历时3年多,耗资17亿元,这个即将向公众亮相的科学体验馆、智慧启迪馆奇妙动人的外表背后,埋藏着许多故事,叫做智慧、拼搏、感动、牺牲……  相似文献   
2.
黎耕:孙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攻读博士学位时曾留学荷兰,研究题目是中国汉代星空的复原,这项工作奠定了您在科学史领域的基础.能否谈谈您当年是如何走上天文学史的研究道路的?孙小淳:这还要从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的经历开始讲起,有许多机缘巧合的因素.在南大我是学天体物理专业的,1984年毕业时本想继续搞天体物理,可惜第一次考研没有考上,我就留在南大做辅  相似文献   
3.
陈正  黎耕  袁玥 《科学世界》2009,(10):46-51
在一个关于欧洲的纪录片中,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几位路人:“什么是科学?”一位中年女士回答:“科学应该分很多种吧,比如那些硬科学,还有社会科学,甚至政治科学……”一个小伙子回答:“科学有很多呀,比如新技术呀、新材料呀……”一个年轻姑娘嚼着泡泡糖说:“科学就是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新发现呀。总之是新的东西。”而一位老者则郑重地答:“科学是那么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陶寺ⅡM22漆杆与圭表测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计算分析,推测《周髀算经》中的冬夏至影长可能是陶寺文化时期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观测得到的。2002年,在陶寺遗址中期城址的王墓IIM22中出土一根漆杆,经过对该漆杆进行复原,并进行计算与模拟观测,得出漆杆上的粉色环带所对应的日期与陶寺观象台日出狭缝所对应的日期基本一致。根据计算推测出残损的漆杆全长应为173厘米左右,通过翻杆进行测量,是当时测影所用的圭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前人对《周髀算经》宇宙结构模型的设想,结合史料中所谓"周髀家"说的"天如倚盖"的记载和《周髀算经》有关月相的叙述和影长的计算,提出在《周髀算经》的宇宙模型中,天是一个最高侧线在正南北方向上与地面平行、顶角为165.7度的正圆锥面。从这样一个模型出发,可以看出《周髀算经》与"周髀家"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黎耕  王超珏 《科学世界》2009,(10):22-37
如果要评2009年度十大科普新闻,“中国科技馆新馆面向公众正式开放”必榜上有名。 1988年9月,当一座外形奇特的建筑孤单地矗立在北京北三环旁边的时候,市民们曾带着好奇而怀疑的眼光四下打量着这个令人感到新奇的庞然大物,虽然它的门口镌刻着国家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题字“中国科学技术馆”。  相似文献   
7.
8.
圭表测影不仅是中国古代天文中的基本测量方法,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圭表测影相较观测日出方位定节气的方法,可适用于更大范围的地域,促进了“地方性”文明向“世界性”文明的转变.陶寺时期同时具备两种测量方法,体现了圭表测影技术对早期国家形成的文化意义.圭表测影还是“惟王建国”测定方向和确定都城位置的重要手段,后者对应于天文学史上延续很久的“地中”概念,反应了国家政治中心的所在.为了国家统治分封疆土的需要,古人确立了“千里差一寸”的标准,这个错误的标准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才最终被大范围的测量所推翻.自汉代以降,为满足制定历法这一国家重要职能的需要,圭表测影技术进入精致化发展阶段,并使得测量精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黎耕 《科学世界》2009,(10):52-57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正在他位于伦敦的实验室里反复思索。11年前,丹麦人奥斯特在一根直导线附近放置了一枚小磁针,导线通电时,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这个小小的实验,证明了电流可以产生磁效应。消息传到英国之后,法拉第很受鼓舞。  相似文献   
10.
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天文环境"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地平历"观测系统。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地平历"观测环境。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历"和圭表测影系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向圭表测影的演变。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中国远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敬天崇拜的内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