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软组织混合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罕见的手掌软组织混合瘤病例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并随访;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该类病变形态学表现复杂,密集增生的上皮样、肌上皮样细胞,呈巢状、片状分布,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分隔;瘤细胞增生明显,呈团块状排列且推挤纤维性包膜;另可见散在少许的异型性瘤细胞,间质玻璃样变及软骨黏液样变。肿瘤细胞在AE1/AE3、Vim、S-100、CD10和p63均表达阳性;GFAP呈灶状阳性;Ki-67增殖指数3%;p53在病变中呈广泛阳性表达。该病例术后建立随访,结果 为患者无复发,无转移。结论 软组织混合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病理异质性特点的间质性肿瘤,发生在手掌非常罕见。病理形态学表现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免疫指标S-100和p63联合检测可辅助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在良性肿瘤和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的判断上,增殖指数Ki-67及肿瘤抑制基因p53的检测非常重要,肿瘤细胞推挤包膜的趋势或侵犯包膜的生物学行为都应作为风险评估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1)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2)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3)混合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进行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为慢性盆腔疼痛、痛经和不孕;连续切片证实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源于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雌激素受体(ER)在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39/44)和80%(45/56);孕激素受体(PR)在在位和异位内膜的阳性率分别为77%(34/44)和86%(48/56);两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但也具有种植、转移等肿瘤组织的特点.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源于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ER、PR在异位症的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表明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对其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8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并随访;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该类病变形态学表现多样,平滑肌样肿瘤细胞形态一致,较温和,呈编织状、束状排列;肿瘤细胞也可呈上皮样外观,部分瘤细胞呈假菊形团样结构及栅栏状结构,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breast cancer,BLBC)及非三阴乳腺癌(no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的关系及其形态、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对96例乳腺癌标本进行HER2、ER、PR蛋白的检查;应用FISH(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方法对3例HER2 IHC 3+及5例HER2 IHC 2+标本进行HER2基因扩增的检查;对22例TNBC进行了CK5/6或EGFR的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将其分为TNBC、NTN-BC和BLBC,比较三者的病理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结果 NTNBC占72.92%(70/96),其组织学Ⅰ、Ⅱ及Ⅲ级的病例分别为28.57%(20/70)、57.14%(40/70)和14.29%(10/70),淋巴结转移率为44.44%(16/36);TN-BC占乳腺癌的27.08%(26/96),无组织学Ⅰ级病例,组织学Ⅱ及Ⅲ级的病例分别为53.85%,(14/26)及46.15%,(12/2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1.11%(11/18);BLBC占TNBC的63.64%(14/22),同TNBC一样,无组织学Ⅰ级病例,Ⅱ、Ⅲ级的病例分别为57.14%(8/14)及42.86%(6/14),淋巴结转移率为55.56%(5/9)。TN-BC与BLBC低分化病例的比例以及淋巴结的转移率均高于NTNBC。3例HER2 IHC 3+的病例FISH检查结果同IHC,5例HER 2 IHC 2+标本FISH检查1例基因扩增,3例阴性,1例结果不确定。结论 TNBC与BLBC占乳腺癌1/4的比例,组织学多为中、低分化,浸润性生长,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复发,临床预后较差。虽然BLBC与TNBC大部分有重叠,但其具有独自的特异性,应成为独立的组织病理学类型。CK5/6或EGFR可用作从TNBC中筛选BLBC的指标。IHC 2+病例要做FISH检查,以正确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CorA的镁离子转运机理,对大肠杆菌CorA的间质结构域区进行了删除突变分析,并利用酵母突变体互补技术进行了突变体活性测定.以酿酒酵母质膜镁离子转运系统敲除突变体菌株CM66及其基因型对照菌株CM52为宿主菌,建立了大肠杆菌CorA转运活性测定体系.结果显示:大肠杆菌CorA间质结构域N-端起始的24个残基对于CorA在酵母质膜中的表达或维持其本身正确构象发挥重要作用, CorA M124到D154段的部分残基在CorA介导的镁离子转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TEN、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和GH(humangrowthhormone)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EMs恶变机理及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PTEN、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生长激素(GH)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及异位恶变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TEN在24例在位、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16/24)、37.50%(9/24)和20.00%(1/5),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阳性率远低于在位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位、异位恶变内膜间的阳性率差别不大,说明两者的生物学特点相似;GH在在位、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的阳性率分别为87.18%(102/117)、85.38%(111/130)和80.00%(4/5);EGFR在在位、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70%(64/117)、89.23%(116/130)和80.00%(4/5),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的阳性率均高于在位内膜。GH、EGFR在异位和异位恶变内膜中的阳性率接近。因此,提出不典型EMs(atypical endometriosis,aEM)和EMs恶性变的诊断标准。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拥有肿瘤组织的局部浸润、远处转移等生物学特点,容易恶变。GH、EGFR和PTE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及恶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TEN表达水平的下降和缺失,同时伴有EGFR、GH的高表达可被视为内异症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薄层液基细胞学及HPV16/18型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在子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及HE染色对112例患者行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按照TBS(theBethesda report system)细胞学分类标准分类: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egative for introepithelia or ma-lignancy,NILM),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同时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对样本进行HPV16/18型检测。结果:①在112例细胞涂片中,NILM:16例(14.3%);炎症病变:26例(23.2%);ASC-US:44例(39.3%);LSIL:25例(22.3%);HSIL:1例(0.89%);②112例细胞涂片中HPV16/18型阳性率随着子宫颈病变加重而增高,NILM及炎症、ASC-US、LSIL及HSIL各组间相比,NILM及炎症病变组与LSIL及HSIL组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5例细胞学HPV16/18型胞浆阳性病例的子宫颈活检标本进行HPV原位杂交对照检查,结果显示细胞核均呈阳性。结论:子宫颈液基细胞学联合HPV16/18型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有助于发现HPV感染引起的子宫颈病变;HPV16/18型细胞涂片中胞浆阳性染色,可作为细胞学检查HPV阳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中生代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江西省12个中生代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组成,它们具有低的εNd值(-13.8 ̄-8.3),高的ISr值(0.71069 ̄0.73981)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2087 ̄1635Ma),通过与基底变质岩Sm-Nd同位素组成的对比,证实了这些花岗类可能主要是由所在区域内基底变质沉积岩衍生的,赣南-闽南地区存在一个东西向的中生代花岗岩类低TDM带,对其成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pH值、滤纸片浸泡时间、提取物浓度为试验因素,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抑制大肠菌群的抑菌圈半径为评价指标,对去皮姜提取物抑制食品大肠菌群的处理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pH值7.0,滤纸片浸泡时间46 min,提取物质量浓度310 g/L,实际测得抑菌圈半径为18.36 mm,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高羊茅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频再生体系,为相关基因的转化提供良好的受体系统。方法以高羊茅(Fes-tuca.arundinacea)成熟种子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分化及生根培养。结果初生愈伤组织在MS 2,4-D5 mg/L CH400 mg/L 蔗糖60 g/L 琼脂12 g/L的继代培养基诱导出体细胞胚后,在含6-BA2.0 mg/L NAA0.5 mg/L的MS培养基上分化形成丛生苗,分化率达78.9%;再生苗在1/2 MS NAA0.5 mg/L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生根率达100%。结论MS 2,4-D 9 mg/L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 6-BA 2.0 mg/L NAA 0.5mg/L为最佳分化培养基,1/2 MS NAA0.5 m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