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研究了NaNO2/FeSO4*7H2O存在下苯乙烯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发现亚硝酸钠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的NO能够与AIBN裂解的自由基,生成氧氮自由基,且能控制苯乙烯的自由基聚合.当AIBN/NaNO2/FeSO4*7H2O的摩尔比为1/2.5/2.5时,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分子量在5万以下可控的聚合物,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聚合过程中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增长而增高,分子量随转化率增高而增大,具有典型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经纯化后的聚苯乙烯可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新加入单体的聚合,证明是活的高分子.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AIBN/NaNO2/FeSO4·7H2O/(CH3CO)2O存在下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行为,发现AIBN/NaNO2/FeSO4·7H2O配比为1/3/3,(CH3CO)2O为1.0mol/L,温度为95℃时,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具有活性特征,分子量多分散性指数在1.5以内,控制较好.聚合过程转化率和分子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少量丙二腈对稳定自由基(TEMPO)存在下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无规共聚的影响,发现丙二腈对于该共聚体系具有明显的加速效果.丙二腈与TEMPO的摩尔比在2.5:1时加速效果最好,在125℃下聚合30min转化率可达93%.共聚产物分子量随转化率增大而增大,分子量分布较窄(1.1~1.5).聚合速率随St在单体中的比例提高而减小.在MMA的单体比例较大时仍能得到分散性小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4.
聚酰亚胺薄膜拉伸强度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步法制备了均苯型聚酰亚胺薄膜,研究了提高聚酰亚胺薄膜力学性能的方法.结果表明.添加了磷酸三苯酯后,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得到显提高;当磷酸三苯酯的添加量为聚酰亚胺质量的3%时,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可提高1.8倍;经红外光谱测试.添加磷酸三苯酯后不会改变原来聚酰亚胺分子的结构.不同的去溶剂温度和热亚胺化的升温方式对聚酰亚胺薄膜拉伸强度也有较大的影响.去溶剂温度为90℃,以8℃/min的升温速率进行热亚胺化,热亚胺化的最高温度设定为375℃,采用分两段的阶梯式升温方式.均有利于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5.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乙二醇(PEG)、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探讨了合成温度、溶剂含量、催化剂含量、聚醚二醇分子质量和单体投料比对聚醚型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分子质量及固化膜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PUA预聚物的最佳合成过程为先70℃反应1.7h接着50℃反应1.5h;最佳溶剂含量为10%(质量分数);最佳催化剂含量为0.3%(质量分数).当TDI:PEG:HEA按2:1:2投料可得到组成比和投料比、实测分子质量和理论分子质量均相近的PUA预聚物.  相似文献   
6.
7.
用硫化改性剂和废轮胎胶粉制备了全胶粉弹性体.讨论了改性剂用量、炭黑用量、加工工艺及加工助剂对全胶粉弹性体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硫化改性剂用量为2份;炭黑用量15份;加工油用量小于2份,可以得到较好性能的全胶粉弹性体,拉伸强度达7.9 MPa,断裂伸长率为315%,超过了再生胶的国标(拉伸强度6 MPa).同时对全胶粉弹性体的微观形貌及断裂行为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如何降低酚醛泡沫中的残余单体(游离酚、游离醛)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酚醛比,反应温度,碱催化剂用量对残余单体的影响;添加尿素作为甲醛捕集剂对降低游离甲醛效果明显;采用醛酚比为 2.2,反应温度为 92℃,添加少量尿素(3 g尿素/100 g苯酚),制备出游离酚为 0.09%,游离醛小于 0.1%的酚醛泡沫,且其物理化学性能与通常条件下制备的酚醛泡沫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稳定自由基存在下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2,2,6,6-四甲基-1-哌啶氧化物(TEMPO)作为稳定基,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三氟乙酸酐(TFA)为加速剂,极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在TFA的促进下,聚合速率明显加快,17h可达62%的转化率,在单体化率低下30%时,分子量随转率线开增长,分子量分布较窄,转化率较高时,分散性变大,分子量变化不大,随着聚合体系温度升高,分散性变窄,140℃为其较理想的聚合温度,通过对模型聚合物的核磁共振(^1HNMR))分析,发现氧氮自由基部分脱落,解释了极性单体洒能在稳定基存在下进行活性聚合的原因,对氧氮自由基易从主链脱落的可能解释是酯基的强电子效应削弱了C-O键,从而使氧氮自由基与主链的连接减弱,导致分子量不可控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