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区植物--环境恢复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矿区植物的研究现状矿区植物的生态学、遗传学、植物分类学特性,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与吸收性,矿区植物在矿山及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功能与作用;最后,探讨了矿区植物资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关于重视矿-粮复合区环境质量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粮食及矿产资源的保障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矿产与粮食复合主产区(以下简称矿-粮复合区)承担着国家粮食保障和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供给的重大职  相似文献   
3.
食用蔬菜能吸收和积累微塑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连祯  周倩  尹娜  涂晨  骆永明 《科学通报》2019,64(9):928-934
微塑料(100 nm~5 mm)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具有潜在的动植物和人体健康风险,其污染已成为高度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当前已有不少关于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的报道,但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则相对匮乏,高等植物对微塑料的吸收和积累更未见报道.本文基于室内培养实验报道了微塑料在生菜(Lactuca sativa)体内的吸收、传输及分布.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聚苯乙烯微球(0.2μm)可被生菜根部大量吸收和富集,并从根部迁移到地上部,积累和分布在可被直接食用的茎叶之中.研究结果为开展土壤-植物系统中微塑料积累机制及食物链传递与健康风险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东部沿海人口和产业不断积聚,能源不足问题的严重性远远超过中西部,这总体上决定了我国已建和在建核电厂全部位于海岸带区域的基本特征.但是,东部沿海遭受地震、海啸、台风、风暴潮等灾害的威胁十分突出,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9.0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并导致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这一重大事件在全球范围引发了对核电安全及其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和争论.因此,本文从全球核电发展与核安全形势出发,分析我国沿海核电发展的态势、环境条件以及致灾因素特征,进而,重点围绕核电选址安全评价与风险预测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增进沿海核电安全的政策建议与重大科研任务建议.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中铜解吸规律.试验采用具有代表性的长江三角洲地区4种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加入外源铜培育污染土样,以不同pH酸雨为解吸液对污染土样进行解吸.结果表明:随着酸雨的加入,已污染土壤中Cu的解吸量增加;在酸雨pH相同时,酸雨对Cu的解吸量与污染土样中Cu含量呈正变关系;在已污染土壤中Cu含量相同时,Cu的解吸量随着酸雨pH的下降而增加.比较不同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在pH=3.0、4.0、5.6时,已污染土壤中Cu的解吸量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沟沟堆积母质、湖相沉积物母质、河相沉积物母质,海相沉积物母质.在pH=2.0时,河相沉积物母质、海相沉积物母质Cu的解吸量增加迅速.  相似文献   
6.
多环芳烃对土壤中小麦发育的生态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等植物小麦的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抑制率进行土壤苯并[a]芘生物毒.f生研究.将小麦种子播种于土壤中,置于培养箱中25℃黑暗培养47h,观测在不同土壤类型和苯并[a]芘不同浓度下的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结果表明,多环芳烃苯并[a]芘污染土壤对小麦的种子发芽和根伸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比较),因土壤类型的不同,污染物浓度的不同,抑制作用不同.苯并[a]芘污染土壤中,小麦的根伸长抑制浓度大小顺序为:红壤〉水稻土〉潮土,IC50(50%的根伸长抑制浓度)分别为:1670、1515、1451mg/kg.小麦根伸长抑制率与土壤污染物浓度间的相关性高干种平右莽抑制率与苴的相姜性  相似文献   
7.
pH和有机配体对Cu-Pb复合污染土壤中Cu的解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棕壤为供试土壤,研究了pH对Cu—Pb复合污染土壤中Cu的解吸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以EDTA还是以CIT为萃取剂,pH值都会对Cu的解吸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解吸液pH值为4.0时,Cu的解吸量最小;Cu的解吸率在各个pH下的大小顺序大致为:pH5.6的〉pH3.0的〉pH4.0的。  相似文献   
8.
滨海河口潮滩中微塑料的表面风化和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塑料作为新兴环境污染物日益受到关注,但对真实环境中不同类型微塑料的表面形貌、成分及其变化了解甚少,相应的方法学研究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黄渤海沿岸河口潮滩为对象,运用多种显微技术和微分析方法,研究了微塑料类型、表面形貌及其成分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表明,潮滩环境中微塑料除了碎片、纤维、薄膜等形貌类型外,还存在发泡类和树脂类颗粒.表面呈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皱褶、微孔、裂纹或凸起等,可能受到了机械摩檫、化学氧化或生物侵蚀等作用.运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ATR-FT-IR),在分析微塑料聚合物成分的基础上,鉴定出潮滩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具有羧酸、醛、酯或酮类等含氧官能团.通过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r-GC-MS)不仅鉴定出纤维类微塑料是聚乙烯与聚丙烯共混聚合物,还观测到发泡类风化表层与剥离风化表层后的内部之间的成分差异,其中,油酸腈、芥酸酰胺、ɑ-N-去甲基美沙醇、1,1-二苯基-螺[2,3]-己烷-5-羧酸甲酯、棕榈酸十八酯和棕榈酸十六酯等含氧、含氮化学物为风化表层特有,进一步证实了河口潮滩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含氧物质的存在.由此可见,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在风化的同时还发生了成分的变化.未来应关注海岸和海洋中微塑料的表面变化过程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冲积物母质土壤对锌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冲积物母质土壤的表层土、心层土对锌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均随吸附平衡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的吸附能力与pH、有机质含量相关.吸附动力学曲线可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大缓冲容量(MBC)、Freundlich方程中的常数K′可以作为土壤对重金属离子吸附作用强弱的指标,反映了土壤对锌吸持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湿地是微塑料的重要聚集区.目前,对海岸带真实湿地土壤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形貌和性质变化研究甚少.本研究选取我国北方温带的黄河口盐沼湿地和南方亚热带的北部湾红树林湿地,以聚苯乙烯发泡和聚乙烯薄膜为受试微塑料对象,通过原位土壤掩埋(地下暴露)和非掩埋(地上暴露)定位试验和定期采样,观察和分析微塑料表面形貌、官能团、比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