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27-1952年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英文期刊<中国生理学杂志>曾是一份重要学术刊物,在中国生命科学史上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贡献.文章首先介绍了该杂志的出版情况及科学界对它的一贯好评,继而从SC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分析了该杂志在国际学术界的当时影响和长期影响.计算得到<中国生理学杂志>的影响因子至少在0.22±0.05,水平高于它的后续刊物<生理学报>.虽该杂志的出版期数和被引次数当时经常受到国际国内社会动荡的强烈干扰,但直至停刊半个多世纪后的2010年仍不断在SCI中得到引用,说明了它在国际科学界享有长期的声誉.至2010年4月,占中国生理学杂志刊发文章7.8%的56篇文章为杂志赢得50%的累计总被引次数,简要分析这56篇文章涉及的十余项研究工作,表明:高引用率的工作绝大部分出自协和医学院和医院,这类工作均属于对生命活动普遍现象的探讨,而从中国特色入手进行生理学研究的文章相对乏人问津.这一方面体现了生理学作为实验科学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中国生理学杂志>取得的成就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美部会1834年派遣来华的首位医学传教士伯驾抵达广州不久便因“律劳卑事件”引起的风波仓促转赴新加坡.此行目的并不是文献所惯说的“学习中文并实践行医”,也不在事先计划之中.伯驾在新加坡开设了一间为华人劳工服务的诊所,这是因缘际会的结果,也是他尝试行医传教方法的开始.尽管当时的新加坡社会对于医疗设施的需求极其迫切,美部会及当时在该地活动的其他各个新教差会始终未把行医传教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对这段过程的考察令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的医疗需求并非新教差会建立医院的首要考虑,甚至可能不在它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坎农曾与中国生理学界有密切交往并于1935年担任协和医学院客座教授。有关的档案资料及其他文献,记述了坎农对中国生理学早期发展的积极影响、他与中国生理学家的情谊和交流,以及抗日战争中坎农对中国科学家和中国人民的援助活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教会医院中的眼病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835~1876年间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各个教会医院编写的医院报告,归纳了这些医院治疗眼科疾病的情况。为了获得全面的认识,尽量利用医院报告中的疾病统计数据结合有关史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部分医院创建的初期,眼科病人的比例很高,随后其他科的病人日益增加;各地病人罹患的眼疾均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其中“眼炎”、结膜炎、沙眼、角膜混浊和角膜白斑最为常见;生活水平低下和缺医少药致使眼病盛行;致盲的主要原因是沙眼以及天花、梅毒、结核和淋病等几种严重传染病的眼部表现;教会医院的常用治疗手段有睑内翻手术矫治、白内障拔除和摘除、人工瞳孔手术以及各种药物治疗。最后分析了传教士医生倾向于建立眼科医院的医学和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