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1.
东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证据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薄弱。通过全面评述该区变质岩研究成果,作者认为: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剥露经历了240~200Ma的板片冷俯冲冷折返和196~163Ma的岩石圈拆沉热折返;热折返伴随了广泛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中酸性岩浆活动,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的发生;超高压变质岩p-T-t轨迹由两部分组成,即反映板片冷俯冲冷折返过程的发夹状曲线和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热折返过程的新月形曲线。通过对花岗岩类同位素年龄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初步确定在200~100Ma之间发育大量花岗岩类,并集中在150~100Ma为主(即侏罗纪—白垩纪之交),高峰时间为130Ma左右;花岗岩类大量发育指示了岩石圈拆沉的存在,且滞后于根据变质岩研究所揭示的拆沉时间。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和西太平洋古陆在侏罗纪与欧亚大陆拼贴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长期处于挤压环境,伸展作用被抑制;白垩纪的碰撞晚期伸展和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地区的外部挤压消失,导致造山带岩石圈迅速强烈拆沉伸展和减压增温熔融,从而形成大规模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和中酸性火山岩。总之,东秦岭—大别地区岩石圈拆沉所导致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J3—K1的挤压伸展转变期。  相似文献   
2.
墨铜矿的晶体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善  曹正民  陈衍景 《科学通报》1996,41(24):2261-2263
墨铜矿是由硫化物层(S层)和氢氧化物层(H层)沿c方向交替排列而成,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可代表一系列类似矿物的结构特点.墨铜矿的超晶胞结构模型最初由Evans和All-mann于1968年建立,其后,为数不多的文献在承认该结构模型基础上,从组成、选矿、人工合成及类似物相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近来将其作为一种新类型的间层矿物来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对采自河北寿王坟、涞源和甘肃金川3个铜矿床的墨铜矿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X射线和M(?)ssbuer谱测量,对寿王坟样品还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1 实验结果与讨论1.1 电子探针分析25个测点的探针分析结果表明:(1)主量元素为Fe,Cu,S和Mg,含微量Al;(2)不同产地、不同样品及不同测点的探针成分均变化较大;(3)计算的晶体化学式中n值(表示S和H层的失配程度)偏离理想值较大.化学组成的不稳定性是墨铜矿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表明结构基元层局部堆垛较不均匀,或在层平面上S层和H层的失配度较高.1.2 穆斯堡尔谱分析根据M(?)ssbuer谱的测量和分析,我们认为高自旋的Fe~(2+)占据S层四面体位置,且配位化学环境不完全等同,谱参数为IS=0.42~0.48mm/s,QS=0.81~1.28mm/s,H_i约为24T;低自旋的Fe~(3+)占据H层八面体位置,IS=0.32~0.36mm/s,QS=0.44~0.59mm/s;可能弛豫作用造成磁  相似文献   
3.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薄弱。通过全面评述该区变质岩研究成果,作者认为: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剥露经历了240-200Ma的板片冷俯冲冷折返和193-163Ma的岩石圈拆沉热折返;热折返伴随了广泛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中酸性岩浆活动,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的发生;超高压变质岩p-T-t轨迹由两部分组成,即反映板片冷俯冲冷折返过程的发夹 状曲线和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热折返过程的新月形曲线。通过对花岗岩类同位素年龄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初步确定在200-100Ma之间发育大量花岗岩类,并集中在150-100Ma为主(即侏罗纪-白垩纪之交),高峰时间为130Ma左右;花岗岩类大量发育指示了岩石圈拆沉的存在,且滞后于根据变质研究所揭示的拆沉时间。 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和西太平洋古陆在侏罗纪与欧亚大陆拼贴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长期处于挤压环境,伸展作用被抑制;白垩纪的碰撞晚期伸展和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地区的外部挤压消失,导致造山带岩石圈迅速强烈拆沉伸展和减压增温熔融,从而形成大规模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和中酸性火山岩。总之,东秦岭-大别地区岩石圈拆沉所导致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J3-K1的挤压伸展转变期。  相似文献   
4.
矽卡岩型金矿床是我国最主要的金矿类型之一,目前已确定至少14个矿床为大型,24个为中型,占我国黄金总储量的15%。中国矽卡岩型金矿床的成矿时间与其所在地区最晚的碰撞造山作用时间吻合,就位于碰撞造山作用的晚期;中国矽卡岩型金矿床分布在碰撞造山带、断裂岩浆带和陆缘活动带,它们都经历了强烈的显生宙碰撞造山作用;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无论是中国矽卡岩型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还是含矿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都与碰撞造山成矿模式完全吻合,证明碰撞造山成矿模式是中国绝大多数矽卡岩型金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矽卡岩型金矿床是我国最主要的金矿类型之一,目前已确定至少14个矿床为大型,24个为中型,占我国黄金总储量的15%,中国矽卡岩型金矿床的成矿时间与其所在地区最晚的碰撞造山作用时间吻合,就位于碰撞造山作用晚期;中国矽卡岩型金矿床分布在碰撞造山带、断裂岩浆带和陆缘活动带,它们都经历了强烈的的显生宙碰撞造山作用,成矿地球动力学背影为碰撞造山作用的挤夺-伸展转变期,无论是中国矽卡型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台金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长其对华北地台金矿的研究,发现一系列有意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得出许多重要结论,如:1.华北地台是由许多地体拼贴而成,如华熊,嵩箕,鲁西,胶北,胶南和黄海地体等;2.基底地层年代学是确定地体类型的重要基础。O-型地体是具有太古代绿岩带和早元古绿岩带;C-型地体祗具有太古代绿岩带,前者有利于金矿的形成;3.中生代华北地台构造环境是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决定因素。这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和初始欧亚板块  相似文献   
7.
陈衍景 《科学通报》1990,35(18):1406-1406
最近的研究已证明Taylor的稀土模式至少不适用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借助于软硬酸碱理论推导的早前寒武纪沉积物稀土型式演化的氧化还原模式能较好地适用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并可望适用于其它地区,故作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8.
上宫金矿赋存于中元古代熊耳群弧陆弧火山岩建造,其成矿流体活动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以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矿物为标志,矿化温度分别集中在320 ̄380,220 ̄300,120 ̄200℃;不同期初矿物包裹体的形貌、流体成分等也有明显差异,中期流体的〔(K+Na)/(Mg+Ca)〕明显低,有利于金沉淀。从早到晚,成矿流体由变质流体向大气降水热液演变。矿田构造和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中生代华  相似文献   
9.
碰撞造山过程内生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研究是发展与完善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矿床学的必须,必然日益受到注意。列举了板块理论兴起以来与该问题有关的主要研究和讨论,将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研究历史划分为2个阶段,即1971-1990年间的初级研究阶段,1990年以后的高级研究阶段。初级研究阶段以Guild(1971)提出碰撞过程不可能发生成矿作用为开始,主要是讨论碰撞造山过程中是否有成矿作用发生;高级阶段则以提出碰撞造山岩成模式为标  相似文献   
10.
西天山阿希金矿浊沸石化与古地热成矿流体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野外考察、显微镜下薄片鉴定、X射线物相分析和矿物红外光谱等研究,确定了阿希金矿浊沸石化的普遍存在;根据浊沸石化发生的规律及其与矿床形成的关系,确定浊沸石化主要见于矿体的上部和外围,发育在地热流体系统的边缘和演化晚期,可作为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标志之一。导致阿希金矿浊沸石化的流体性质与热泉型金矿成矿流体和现代地热田类似,流体作用发生在石炭纪,证明西天山地区具有良好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形成和保存环境,因此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