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突与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都随苯诱发而增加,且两者增加呈正比。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可利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突作为对环境污染、药物中毒等的一项新的生物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用秋水仙素、氨基甲酸乙酯、丝裂霉素C和苯连续4或5天腹腔注射小鼠,观察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出现率均值相应为5.625‰、4‰、8‰、7.2‰,与对照组1.5‰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微核出现率均值应为0.85‰、1.25‰、5.5‰、0.42‰,与对照组0.215‰比较,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利用人、哺乳动物外周血成熟红细胞胞浆中所出现的微核作为对辐射损伤、药物及食品中毒、环境污染等研究中的一项生物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报导了湖北省鄂州市鸭儿湖氧化塘水体中鱼类周血MNEs的MNF之后,又对氧化塘周围环境中的两栖类、鸟类周血MNEs的MNF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结果:前者的MNF为2.34‰,后者为1.14‰,与无明显污染源环境中的两栖类、鸟类的MNF为0.03‰比较。有极为显著的差异(P_(1)<0.0005)。进一步提示,利用脊椎动物周血有核红细胞胞浆中所出现的微核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一项新的生物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低等脊椎动物周血有核红细胞微核出现,作为微核测定的一项技术方法,逐渐被人们所采用.此方法简便迅速,经济,但在制片中,采用一般常规的人血涂片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低等脊椎动物的血片都不理想,微核难以辨认,经过我们改进,简化,摸索出了一种简易的、好的低等脊椎动物血液涂片制作方法。现将制片过程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染料化工厂、农药厂78例工人周血中性粒细胞核(?)的值分别为52.1%,52.2%,与无明显污染区的华中师大师生30例核实均值24.9%相比较,有高度显著差异,且在污染区工作时间长短与核突率高低呈正比。提示:直接利用人体周血中性粒细胞核突检测(?)体对环境污染的反应,可作为污染(?)物损害人体健康的一项早期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中性粒细胞核突数量变化与恶性肿瘤有关.曾有资料报导.凡核突积分超过50.就应考虑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目前.全世界癌症发病率普遍上升.一般认为60—90%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但应用中性粒细胞核突进行环境污染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导。本研究以观察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的人体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核突.探讨中性粒细胞核突率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人体外周血常规涂片.取自湖北省鄂州市鸭儿湖氧化塘附近的农民64人、治污处职工19人、离氧化塘6公里的项家湾农民52人,以无明显污染的华中师大师生50人为对照组,共4组计185人。Giemsa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湖北省鄂城县鸭儿湖氧化塘水体中鱼类周血有核红细胞的微核出现率,其均值为2.0‰,与无明显污染源的水体中鱼类微核出现率均值为0.08‰比较有极为显著的差异(P_(1)< 0.0005)。提示,利用鱼类周血有核红细胞胞浆中所出现的微核作为一项新的生物学指标,用以监测水体的污染状况,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往往造成周围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已是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细胞遗传学有着飞跃的进展。根据环境污染会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而形成微核的原理,我们首次试图利用脊椎动物周围血液中有核红细胞胞浆里微核的出现情况,来监测周围环境里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污染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