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本文介绍了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所进行的一个10层框架—混合筒体的模型试验结果。该模型是由一个混合筒体与外混凝土框架组成,模型比例为1:5。进行了单点低周反复荷载加载弹塑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是一种良好的抗震结构形式,满足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平面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混凝土墙肢节点的恢复力模型,进行2个足尺平面内钢-混凝土组合连梁与混凝土墙肢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节点的破坏机理,得到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采用对平面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混凝土墙肢节点滞回曲线的回归分析,考虑强度和刚度退化规律,建立平面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混凝土墙肢节点的恢复力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平面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混凝土墙肢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滞回曲线呈弓形,骨架曲线呈倒"Z"形,平面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混凝土墙肢节点有较好的延性和较强的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3.
引进子结构技术,将塑性区的截面离散建立在砼多轴弹塑性硬化松驰本构模型基础上,采用屈服面理论,提出了分段截面离散的屈服面模型法,计算分析表明,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可用于研究压、双弯、扭柱的空间非线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楼板变形的钢筋砼砼框筒结构的动力特性,采用空间杆,薄板力学模型,将空间整体结构离散为空间质点系,运用二级子结构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和静凝聚技术,对考虑楼板变形的框筒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自编一套程序,使规模较大的计算过程在微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2种桩承台设计方案及多种施加静压力的方案.在一个5层砖混结构房屋的加固工程中,通过计算,直接改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作桩承台,在该基础上打膨胀螺栓,通过传力杆锚固荷载分配梁,由它固定反力架,从而给桩施加静压力.实测结果表明在砖混住宅中,把反力架固定在已建承重墙或基础上,通过千斤顶给桩施加静压力,能解决场地狭小问题,并能消除已有承重墙与基础对桩基础施加静压力时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砌体危房加固工程中,当软弱地基墙下条形基础沉降过大时,可优先采用静压桩设计方案加固承重墙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联肢剪力墙的一种新型连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连梁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连梁对双肢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已有的连梁结构体系,为解决高层建筑双重体系中RC剪力墙及RC核心筒体刚度过大、延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新型连梁结构体系——带钢—混凝土组合连梁。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剪力墙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人们对它的结构形式不断地探索。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对一种新型的抗侧力构件——带钢连梁混合联肢剪力墙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其研究现状做了简单介绍,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