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小核体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施行显微手术去小核,共得无小核再生细胞117个。所有去小核的再生细胞虫体较小,活动能力和捕食能力明显减弱,游动范围大大缩小,细胞质深暗且看不到有明显的食物泡存在。近半数的无小核再生体失去了细胞分裂的能力,另外半数的无小核细胞在术后10天内员能分裂1~3次,但2个星期内所有的无小核体均陆续死亡,完全丧失了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
3.
当冠突伪尾柱虫进入二裂中期,小核排列于融合大核的左侧时,在二者之间作一纵向切割,手术简便,容易获得无小核体.利用某些特定的活体特征作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筛选出无小核体并建立其细胞系.  相似文献   
4.
用4种浓度的cis-platin(顺式二胺二氯铂)处理似织毛虫的G1期细胞,共建立无小核细胞系7个。所有被处理的细胞都要经历一个生长抑制期,无小核细胞的获得率与cis-platin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所有失去小核的细胞核,约70%的细胞的大核形态和数目异常。结果表明:似织毛虫的小核对于保持大核形态和数目的稳定性发挥着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冠突伪尾柱虫前仔虫口围带小膜数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冠突伪尾柱虫无性分裂时,前仔虫的口围带由新旧小膜拼合而成,并通过口围带原基分化添加部分新小膜和栽减修饰部分旧小膜来调节控制其小膜片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应用DAPI荧光染色术对冠突伪尾柱虫有性生殖过程中两种结构演化最复杂的核现象进行了观察。在“降落伞”的形成并向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转变期间,“伞盖”和“重物”染色质团之间自始至终由DNA荧光丝状物相联,“重物”染色质团随着“伞盖”部染色质丝缩短变粗而逐渐变小,并在中期染色体形成的同时消失。为解释上述演变过程,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细胞学动态模型。在大核原基的发育过程中,于染色体多线化之前先由染色质丝转变为短杆状染色体。这些染色体移向核的一极,然后从一端开始解螺旋并向核的另一极伸展。在此期间,可以观察到某些染色体成双存在。  相似文献   
7.
利用放射自显影术对冠突伪尾柱虫接合生殖期间其体内大分子合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合体内除第二次成熟分裂外,其它各次核分裂之前都须进行一次DNA合成.在大核原基发育过程中,其DNA合成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接合体的老大核内持续进行低度的RNA合成,并于接合后体分离时突然终止.4d以后,数枚新的大核才出现活跃的转录.第二次皮膜改组启动之前,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速率较低,其后显著增强.早期合成的RNA以及蛋白质都参与了大核原基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用四种浓度的Cis-platin(顺式二胺二氯铂)处理似织毛虫的G1期细胞,共建立无小核细胞系7个。所有被处理的细胞都要经历一个生长抑制期,其无小核的得率与Cis-platin的浓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活体观察表明,所有失去小核的细胞体积变小,活动能力减慢。蛋白银染色观察显示,无小核细胞口围带变短,约30%的细胞的口围带小膜数比对照组减少,约70%的细胞其大核形态和数目异常。结果说明;似织毛虫的小核对于保持其正常的大核数目和形态结构以及口围带结构的正常大小起着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和蛋白银染色对冠突伪尾柱虫有性周期中第一和第二次皮膜改组时新纤毛器原基的发生、定向和定位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发生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应用改良的蛋白银染色技术重新审视冠突伪尾柱虫接合生殖全过程,不仅弄清了许多以前未曾观察演变细节,而且新发现存在第四次皮膜形态发生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