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枯萎病原菌在黄瓜组培苗体内侵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黄瓜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菌株F H.6.5 030318 J2接种黄瓜组培苗,研究该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侵染特性,结果表明:黄瓜枯萎病菌侵染植株是通过菌丝体在植株体内不断扩展,菌丝体可同时朝下与朝上扩展,接种4d菌丝体已到达根部组织,但从茎顶部组织未分离到病原菌;接种7d时菌丝体已到达植株茎杆各个部位.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几种作物尖孢镰刀菌菌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温度对几种作物枯萎病原菌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5~25℃范围内,甜瓜、西瓜、网纹甜瓜、黄瓜、甜椒、花生和豇豆7个寄主的枯萎病原菌菌株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1℃时生长最快,25~30℃温度下,生长速度减缓;辣椒枯萎病原与以上的病原生长特性不同,辣椒枯萎病原菌菌株F L.6.5 030710 1在15~35℃温度范围内一直呈增长趋势;25±1℃,菌株的生长过程分3个阶段:0~24h为生长初期,菌株的生长速度缓慢;24~72h为生长中期,菌落直径迅速扩大;72~120h为生长后期,菌株的生长速度变慢.  相似文献   
3.
黄瓜尖孢镰刀菌培养初期(1~4d)的粗毒素滤液对黄瓜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胚根的长度明显比对照组短,对胚根生长的抑制率为30.00%~45.00%,且处理后的黄瓜种子很难成苗;培养后期(5~10d)的粗毒素滤液对黄瓜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胚根的长度比对照组略长,对胚根生长的促进率为14.29%~28.57%且处理后的黄瓜幼苗的高度比对照组高.对其幼苗进行的尖孢镰刀菌分离的结果表明,从根上1cm的茎段没有分离到尖孢镰刀菌,而根上2~3cm,5~6cm和叶片部位则都分离到尖孢镰刀菌.  相似文献   
4.
在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RV)与无致病力菌株(RA)的生长能力的差异.单独培养时,24h前无致病力菌株的菌体生长量超过强致病力菌株,24h后强致病力菌株菌体生长量超过无致病力菌株,12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生长速率是强致病力菌株的5.6倍,60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菌量仅为强致病力菌株的0.37倍.混合培养时,混合比例RV RA<1时,两种菌株都呈正增长,但后者比前者增长快,当混合比例RV RA≤1时,强致病力菌呈负增长(-119.57%~-33.57%),无致病力菌呈正增长(84.50%~285.50%).随着RV RA值升高,增长率呈升高的趋势.上述结论表明:无致病菌株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高于强致病力菌的生长能力,当与强致病力菌混合时,能较快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人工大量施用无致病力菌株时,能有效地保护番茄植株在生长初期免受青枯病的危害,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强致病力菌株又重新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导致无致病力菌防效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生防菌NH-BS-2000对西瓜枯萎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生防菌NH BS 2000对西瓜枯萎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对生防菌NH BS 2000的生长有显著影响,35℃培养的生防菌浓度比15℃培养的多54倍,它们对镰刀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4.0%和63.2%,差异显著;浓度对生防菌抑制病原菌作用的影响不显著,生防菌液原液与1000倍稀释液对病原菌抑制率分别为62.0%和64.2%;用生防菌NH BS 2000处理病原菌8d后,抑制率均在62%以上,最高抑制率达80.6%,而且抑制作用的持续性强.说明NH BS 2000菌株具备作为枯萎病生防菌的良好优势.  相似文献   
6.
通气量对西瓜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摇床转速和装液量来控制不同通气量,对西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株X.1.7 030527 02进行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当装液量相同时,尖孢镰刀菌孢子生长量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而当转速<60r/min和>150r/min时,尖孢镰刀菌孢子生长量随装液量的变化差异不大,当转速90~120r/min时,尖孢镰刀菌孢子生长量随的装液量增加而减少.装液量越大,平均孢子萌发率越高,100mL/250mL装液量的平均孢子萌发率最高,比50mL/250mL和25mL/250mL分别高1.6%和4.05%.摇床转速对孢子萌发率表现在转速低孢子萌发率高的趋势.菌丝体生长量受通气量(装液量和转速)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紫外线对番茄青枯菌致病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外线的亚致死剂量、致死剂量对青枯雷尔氏菌作用的实验表明:亚致死剂量照射不同时间对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有不同程度地促进作用,而无杀灭作用及任何抑制和致弱现象;致死剂量照射对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影响不同,结果差异极显著,无致病力菌株对紫外线的耐受力要高于强致病力菌株.致死剂量紫外线对强致病力菌株处理2min,抑制率即达100%,致弱率为0;无致病力菌株照射2min与4min的处理,抑制率分别为70.3%和96.3%,处理8min以上,抑制率达100%.  相似文献   
8.
试验利用番茄组培苗对青枯雷尔氏菌接菌方法进行了比较 ,并进行了生防菌 ANTI- 80 98A对青枯雷尔氏菌体外抑制作用的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灌根法接菌 6d后的平均死亡率为 84.40 % ,剪叶法接菌6d后番茄组培苗的平均死亡率为 98.34% ,剪叶法接种的番茄组培苗的发病速度高于灌根法。青枯雷尔氏菌浓度较低 (0 .1× 1 0 8以下 )时 ,灌根法接菌 6d后番茄组培苗的平均死亡率为 61 .5% ,剪叶法接菌 6d后番茄组培苗的平均死亡率为 1 0 0 .0 % ,剪叶法引起的发病率更高。采用剪叶法进行生防菌 ANTI- 80 98A对青枯雷尔氏菌体外抑制作用的结果表明 ,1 0 0和 2 0 0倍菌液处理组的番茄组培苗不发病 ,防效达 1 0 0 % ;30 0倍番茄组培苗第 7d发病率为 1 5% ,防效达 85%。  相似文献   
9.
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中酶及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POD同工酶进行跟踪测定,结果表明:在淡紫拟青霉的整个液体培养过程中,共出现了4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R f)分别为0.098、0.137、0.294和0.373,总体上,培养过程POD同工酶酶带的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第3-5 d时有3条POD同工酶酶带,培养至第6 d时,酶带减少了1条,只有2条酶带,从发酵的第7-10 d都只有1条POD同工酶酶带。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培养的第1-6 d时变化比较平缓,酶活的变化为7.0 u/mL-9.438 u/mL,从培养的第7 d开始β-葡萄糖苷酶活性骤然升高,达到43.875 u/mL,培养8 d时,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最高值55.0 u/mL,随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动态平衡状态(9 d-11 d),12 d时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稳定变化,从44.438 u/mL降至18.875u/mL。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的可溶性蛋白的电泳结果表明:培养各个阶段存在着共同的蛋白质电泳条带,在1-12 d的培养过程中,蛋白质条带呈现先增多,后减少,再增多的趋势,这反映了淡紫拟青霉发酵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对硝基苯酚-光密度为标准曲线,测定了黄瓜尖孢镰刀菌发酵过程中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的第7d开始β—D-葡萄糖苷酶活性骤然升高,达到43.875U/mL,在培养的第8d时,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最高值55.0U/mL,随后,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呈现忽高忽低的不规则变化(9d-11d),到培养的第12d时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稳定变化,从44.438U/mL降至18.875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