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了1978-2007年山西省襄垣县虚拟水消费量,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该县虚拟水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城镇增幅远大于农村;消费结构趋于多样化;各乡镇人均虚拟水消费量有较大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均虚拟水消费量较低。发现采取积极的消费模式可以在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极大地节约用水,从而缓解水资源压力。最后结合襄垣县的实际情况,简要分析了在襄垣县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制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影响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15个指标中选出3个指标作为主成分,并用熵值法对其赋权,计算出1999~2004年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陕西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导致了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图2,表4,参10.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计算了陕西省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5年陕西省能值密度为5.02×10^14sej/hm^2,人均生态足迹为4.4810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881hm^2,人均生态赤字达到3.6929hm^2,这说明2005年陕西省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图1,表3,参10。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耕地压力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耕地压力指数理论和模型,分析了陕西省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并对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虽然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耕地面积大量持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多,1978~2005年陕西省耕地压力指数较高,耕地压力较大,并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区间耕地压力差异不显著,但区间1996~2005年耕地压力变化差异明显,陕北高原区>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区.通过预测,2015年陕西省耕地压力指数达到2.237,耕地压力非常大.针对陕西省耕地压力指数逐渐增大现状,为减缓耕地压力提出相应的建议.图6,参7.  相似文献   
5.
虚拟水研究是当今水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1978~2007年山西省襄垣县虚拟水消费量进行了时空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该县虚拟水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城镇增幅远大于农村;粮食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减少,畜产品、水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增加,消费结构趋于多样化;各乡镇人均虚拟水消费量有较大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均虚拟水消费量较低.可见,采取积极的消费模式可以在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极大地节约用水,从而缓解水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等指数,研究中国2000—2007年能源利用情况,分析2007年我国各地区的碳足迹状况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在优化能源利用方面可采取的措施.结果表明:2000—2007年总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均呈上升趋势,人均碳足迹从2000年10.45hm2/人增加到2007年28.61hm2/人,增幅达274%;2000—2007年我国能源利用碳足迹生态压力和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碳足迹生态压力从2000年的9.77增长到2007年的26.74,增加值为16.97,但这段时期内,我国能源利用碳足迹产值却在下降,从751.96元/hm2减少为682.44元/hm2;2007年各地区碳排放差别较大,排放量最大省份是河北省,为2.98×1013 t,最小省份是青海省,为2.25×1012 t;地区间碳足迹产值与生态压力差异明显,但存在高峰值现象,并且两个峰值均出现在上海市.  相似文献   
7.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及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其现存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结合、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与资源的治理保护矛盾突出、治沙造林的科技支持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应通过各种机制的完善来防治土地沙漠化,即以资金运营机制解决资金缺乏问题,以政策激励机制解决治理者的积极性问题,以法制约束机制解决治理后的保护问题,以管理激励机制解决治理的效益问题,以技术支持机制解决技术问题,以沙产业发展机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己建高等级公路的使用情况来看,桥梁台后普遍存在着搭板断裂及不均匀沉降现象,在老路加宽改造工程中,软基段新老路堤之间也大量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开裂情况,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具有显著的桩体作用,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变形小、沉降稳定快、工程造价低等特点,对处理此类差异沉降软基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红花酢浆草和油菜对镉的吸收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红花酢浆草和油菜对镉的吸收状况发现,土壤中镉的浓度会对这两种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油菜体内的镉含量和地上部分的富集系数都大于红花酢装草,但是红花酢浆草的转运系数大于油菜,说明油菜对镉的吸收能力要比红花酢浆草强,但是转运能力不如红花酢浆草。图2,表3,参12。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的河南省生态安全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评判河南省的生态安全性,运用生态压力指数对河南省1990。2005年的生态安全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生态压力指数从1990年的1.25增高到2005年的2.29,16a间生态压力持续增高,生态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生态环境始终处于不安全状态。从空间变化上看,洛阳、焦作、新乡、濮阳4市的安全等级指数由1994年的4级(较不安全)变化到2004年5级(很不安全),三门峡、开封、平顶山、周口、南阳、驻马店和漯河市由5级(很不安全)变为6级(极不安全),鹤壁市和信阳市保持5级(很不安全)不变,商丘市则持续6级(极不安全),而郑州、安阳、许昌、济源则由原来的4级(较不安全)增加到6级(极不安全)。由此可知,河南省各地市的生态不安全程度正在逐渐增大,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必须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生产力。图4,表3,参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