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工艺实验测试研究了影响纤维织物吸胶量的重要因素,目的是给风电叶片生产降本提供可靠依据。结果表明纤维织物内部或预制样件内部的空隙率是影响纤维织物吸胶量的主要因素,空隙率越低,叶片生产使用的树脂量越少。进一步研究纤维织物的编织工艺发现,可以通过控制编织工艺来调节纤维织物内部或预制样件内部的空隙率,从而达到降低树脂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砂藓和毛尖紫萼藓为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对其细胞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探讨了2种苔藓植物对高温胁迫的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2种苔藓植物的细胞膜透性与丙二醛含量均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毛尖紫萼藓的脯氨酸含量一直持续上升,而砂藓的脯氨酸含量在一定程度内出现下降。经几项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毛尖紫萼藓的耐高温能力强于砂藓。  相似文献   
3.
风电叶片采用真空辅助树脂灌注工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多个部件采用预制工艺,在预制件与壳体之间铺放导流介质,用于灌注树脂的导流。通过模拟风电叶片真空灌注工艺,对比分析了2种单位面积重量不同的双轴向缝编织物和3种单位面积重量不同的连续毡的灌注速度和吸胶量,研究发现,连续毡类导流介质的灌注速度和吸胶量远大于双轴向缝编织物,连续毡的导流速度和吸胶量除与单位面积重量有关外,还与其厚度即纤维间空隙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随着风电叶片向大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为确保风电叶片产品质量,在叶片生产过程中引入了高模量玻纤织物,以增强其性能。但因高模量玻纤织物灌注难,在工艺设计时加入了VAP膜进行辅助,此前一直应用进口VAP膜,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开发国产VAP膜十分迫切。对国产VAP膜与进口VAP膜进行性能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者透气性和透胶性差异较小,能满足风电叶片真空灌注过程的要求,应用国产VAP膜有利于降低风电叶片生产成本,符合风电叶片平价开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万能拉伸试验机对风电叶片用聚氨酯树脂在不同固化时间条件下与环氧树脂结合界面的剪切性能进行研究,为此设计了聚氨酯树脂与环氧树脂的双切口层间拉伸剪切强度的测试和层间剪切测试,参照现有聚氨酯树脂在叶片主梁上的应用工艺,通过分析固化时间为2、3、4 h时的剪切破坏形貌和抗剪强度,探讨不同固化度的聚氨酯树脂与环氧树脂结合界面的性能及制备工艺的可行性,为聚氨酯叶片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玻纤拉挤板具有模量高、成本低、产出效率高、产品类型多等优势,能够满足风电行业大叶片降本减重的需求而得到广泛关注。研究了不同模量纱线、不同纤维体积含量、不同类型层间织物和不同表面粗糙度这4种因素对于玻纤拉挤板静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玻纤拉挤板静态性能影响不同。纱线的模量越高或纤维体积含量越高,玻纤拉挤板本体拉伸压缩性能越好;不同类型层间织物对玻纤拉挤板界面之间结合性能影响不大;拉挤板表面粗糙度越高,玻纤拉挤板界面之间结合性越好。对拉挤板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拉挤板在风电叶片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取4种面密度均为200 g/m2的玻纤织物作为拉挤玻板层间夹层织物,分别测试其导流速度和力学性能的差异。测试结果表明4种织物作为拉挤玻板层间夹层织物,在相同条件下导流速度差异为VA>VB>VD>VC,即方格布A纬向的导流速度最快,经编±45°双向布C的导流速度最慢;4种织物作为拉挤玻板层间夹层织物时,拉挤板的搭接剪切性能无显著区别,双向布C作为拉挤玻板层间夹层织物可获得最佳的层间剪切性能,方格布A作为拉挤玻板层间夹层织物可获得最佳的90°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8.
分别选取不同搁置时间、不同搁置环境、不同打磨方式的拉挤玻板,在板材间增加双轴向织物后,采用VARTM工艺制备成复合材料样件,开展风电叶片拉挤玻板界面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制样完成后,先后从宏观界面强度性能、微观形貌等对拉挤玻板界面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搁置时间增加,拉挤玻板界面强度降低,随后界面强度维持稳定水平;拉挤玻板在采用80、120、240目砂纸打磨后,拉挤板表面粗糙度发生明显变化,粗糙度越小界面强度越小,且打磨后无法恢复到拉挤板初始界面强度。另外,在不同环境温度、湿度下搁置,对拉挤板界面强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