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雷公墨的地层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袁宝印  叶莲芳 《科学通报》1979,24(6):271-271
雷公墨即熔融石(tektite),发现于我国海南岛及雷州半岛。它们是一种天然玻璃,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多样,以果核状、泪滴状为主,长约3—5厘米。早在十世纪中叶,刘恂对雷公墨已有生动的记载。但近代科学家对雷公墨的研究较少。1931—1935年法国的赖格华在几篇文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部指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该区地处中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引起气候带的迁移,同时也形成与该气候带相适应的气候地貌类型。它们很好地记录了古气候古环境变化过程。本文讨论了中国北部晚更新世的各种气候地貌。并据此重建了中国北部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3.
对QA-I剖面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粒度测试, 并与第四纪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 QA-I剖面石英颗粒以次棱角状和棱角状为主, 与第四纪黄土一致; 粒度以小于50 μm的粉砂级组分占绝对优势, 最大粒径小于120 μm, 进一步支持QA-I剖面为典型风尘沉积. 古土壤层的石英和全岩粒度均小于黄土层, 指示它是加积型古土壤, 具有季风环境下土壤的典型特征. 本研究为中新世黄土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新发现的早更新世人类化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么会洞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 形态上与非洲南方古猿牙齿存在差别而与中国境内的直立人牙齿比较接近, 可暂定为直立人(Homo erectus). 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中存在巨猿、爪兽、小猪、裴氏猪和小种大熊猫等华南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的代表性成员, 明确显示么会洞人类化石的时代为早更新世. 同时, 么会洞动物群的总体面貌与2 Ma的巫山龙骨坡动物群相似, 表明两者的年代相近. 目前, 亚洲发现的早更新世人类化石不如非洲的多, 而且在层位、年代和分类位置等方面仍有诸多争议. 此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探讨至今仍未有满意答案的人类起源与进化之谜. 现在, 么会洞所提供的层位清楚、时代可靠和特征明显的人类化石无疑有助于改善上述状况.  相似文献   
5.
陕北洛川黄土中两种不同类型的伊利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莉  张立飞  王河锦  周力平  陈晶  袁宝印 《科学通报》2004,49(23):2449-2454
利用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峰(XRD)拟合与分解的方法, 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能谱(EDX)分析, 发现在洛川黑木沟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S0-L10)的黏土矿物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伊利石, 一种是结晶度差、衍射峰宽且钝的伊利石, 其在<2µm的黏土矿物中的最高含量为55%; 另一种为结晶度好、衍射峰窄且锐的伊利石, 这两种伊利石的含量在剖面上呈明显的互补变化关系. 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 与结晶度好的伊利石相比, 结晶度差的伊利石较富含K+, Si4+, 贫Al3+.  相似文献   
6.
对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宣城、繁昌两个风尘堆积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 并对宣城剖面上部的样品进行了热释光测年. 结果表明, 宣城剖面松山/布容(B/M)界限位于剖面中网纹红土的中、下部, 而该剖面风尘堆积的下界位于B/M界限以下, 年代约为0.85 MaBP. 繁昌剖面全部形成于布容期. 该结果同时指示, 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不全是第三纪遗留的产物, 最新一期的网纹红土形成于0.78 Ma (B/M界限)以后, 表明我国南方中更新世经历了极端的暖湿气候, 应当与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S4和S5对应. 0.85 MaBP前后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持续的风尘堆积, 是该区环境对中更新世全球性重大气候变化的响应. 当时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 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反差加大导致的河流水文状态变化为风尘堆积的物源和搬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藏北高原晚更新世人类活动的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宝印  黄慰文  章典 《科学通报》2007,52(13):1567-1572
报道了石制品产自藏北色林错东南岸70 m高的古湖滨阶地(海拔4600 m). 前人和本文的调查均指示该阶地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前的间冰阶, 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相当, 年代可能在40~30 ka BP前后. 这一判断与现代人类学的研究结论相符. 文中报道的色林错旧石器有可能为此提供新证据, 而它在技术与类型学上显示的浓厚的欧洲旧石器中期文化风格, 又暗示藏北早期人类的出现可能与晚更新世横贯旧大陆的早期人类迁徙浪潮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土中微玻璃陨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袁宝印 《科学通报》1989,34(22):1725-1725
一、研究剖面 中国黄土以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研究最为详尽,该剖面黄土层厚135m,根据岩性划分为坡头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等。黄土层之下为厚约15m的红粘土,两者呈渐变关系。古地磁测定表明,黄土与红粘土界线大约距今240万年。红粘土含蜗牛及中间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中部,陕西省黄陵县城以北,在苍黄斑驳、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中间,有一座草木葱笼、翠柏参天的小山——桥山,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就座落在这里.每年清明,地方政府和远道而来的炎黄子孙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和纪念活动.黄帝做为华夏文明的奠基人,是中华民族凝聚的象征.五千多年以前,黄帝族兴起在陕西中部的黄土高原地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黄帝族逐渐向外扩展和迁移.黄帝族在与东夷族的部落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以后又战胜了炎帝族,从而形成了由许多部落融合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相传最早  相似文献   
10.
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乔彦松 《科学通报》2003,48(13):1465-1469
对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宣城、繁昌两个风尘堆积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 并对宣城剖面上部的样品进行了热释光测年. 结果表明, 宣城剖面松山/布容(B/M)界限位于剖面中网纹红土的中、下部, 而该剖面风尘堆积的下界位于B/M界限以下, 年代约为0.85 MaBP. 繁昌剖面全部形成于布容期. 该结果同时指示, 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不全是第三纪遗留的产物, 最新一期的网纹红土形成于0.78 Ma (B/M界限)以后, 表明我国南方中更新世经历了极端的暖湿气候, 应当与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S4和S5对应. 0.85 MaBP前后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持续的风尘堆积, 是该区环境对中更新世全球性重大气候变化的响应. 当时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 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反差加大导致的河流水文状态变化为风尘堆积的物源和搬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