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师陀的《果园城记》体现了战争时期特有的荒原体验与感伤色调,作家在对战争和民族进行反思后所持的启蒙立场与作者原有的情感立场产生了多重冲突,而情感、理智及其与时代之间犬牙交错的紧张与焦虑又为作品打上了浓重的挽歌情调。  相似文献   
2.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对当时正在发生的农村社会主义合作运动的跟踪描写,作品展示了一个北方乡村互助组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初期的成果,描写了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力量。同时,也因作家忠于现实的信念,作品在细节与立场之间留下了许多缝隙,给今天的读者提供了重新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乡村小说,不再把社会政治当做影响乡村人物命运的唯一制约因素,无论是有过短暂下放经历的“知青作家”,还是乡村出生后来又栖居城市的作家,他们投向乡村的目光、对待乡村人物的感情和态度,以及关于乡村过去和未来的理解和想象,都远比新时期之初要更为复杂而深沉、迷茫而沉重.这些小说的情节、画面和格调,给高歌猛进的80年代思想文化主流抹上了一层乡村底色,显示出文学面对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4.
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是深切关注着底层乡土中国而风格迥异的三位乡土小说作家 ,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思想艺术资源对他们理解与表现乡村社会及乡村人物产生了不同的制约与影响。通过分析他们关注乡村的不同起因 ,可以尝试建立起对这三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及其意义进行新的理解与阐释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