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将灵关地区志留系分为灵关-金台山飞来峰系统和原地系统两种类型,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描述和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同时讨论了各岩组的生物化石组合和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采自西藏岗巴宗山地区晚白垩世到古新世地层中的一些双壳类化石,计11属14种[包括4个新种:Inoceramus(Cataceramus)perlonga,Pholadomya clathrota, Protocardia subtrigona, P. regularis],讨论了基堵拉组中双壳类化石的时代,并列出了主要双壳类化石的地层分布简表。这些双壳类化石为本区首次发现,它的研究,不仅增加了本区动物群的资料,而且提供了晚白垩世最晚期到早第三纪古新世地层时代可靠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灌县九甸坪剖面横切龙门山的懒板凳飞来峰。文章根据岩石特征、古生物特征对该剖面进行了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从中识别出下泥盆统甘溪组、上泥盆统茅坝组及下石炭统总长沟组,并与邻区相应地层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西藏聂拉木县聂聂雄拉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较发育,地层中化石属 种繁多。地层划分为下侏罗统“普普嘎组”,中侏罗统聂聂雄拉组和拉弄拉组。作者研究了该区旱、中侏罗世的双壳类动物群40多属80多种。描述双壳类化石8新种:Tancredia(T.)nyalamensis,Hiatellasubtrigona,Pronoella(P.)minima,Opis(O.)curvus,Costigeruillia tetracostata,Weyla costalliformisa,Entolium obliquus,E.subfilosus,刊出部分化石图版,简述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它的研究对该地区旱、中侏罗世地层划分对比,生物地理分区和动物群特征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大邑、崇州、汶川、都江堰毗邻地区的侏罗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山中、南段的四川大邑、崇州、汶川、都江堰毗邻地区的侏罗系发育良好,呈NE-SW走向。地层划分出白田坝组、千佛岩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莲花口组以及新建五龙沟砾岩5个正式组级和1个非正式群级岩石地层单元。首次总结了岩石组合特征及相变,讨论了侏罗纪以电子自旋共振(ESR)为依据的年代地层划分,并简要叙述了白田坝期—千佛岩期冲积扇-湖相、沙溪庙期—遂宁期的河流相、莲花口期和五龙沟砾岩的洪积扇(冲积扇相)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西藏中部革吉、改则和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双壳类化石4新种和1未定种[Laevitrigvtia (Malagasitrigonia)gegyauensis,Pseudolimea minima,Lucina grandiformisa,Crasatella(s.l.)camartum,Neithea(N.)sp.],并刊出一些其他双壳类图版。这对了解该区动物群面貌和地质时代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报道四川天全沙坪、芦山双石、宝兴灵关等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动物群,建立了一个以YunnanophorusPermophorus-Weiyuanella为特征分子的组合带,分析了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5新种(Pachycardiasichuanensis,Yunnanophorusbaoxingensis,Permophorustianquanensis,Waagenopernatumida,Myophoriopislingguanensis)。它的研究对四川盆地西部和西北部须家河组地度的划分和邻区对比以及古地理概况和煤系地层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述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的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了1新种(Claraiajiangyouensis)和1新亚种(Claraiasongpanensismagnus),划分出两个双壳类化石带(Pseu-doclaraiawangi带和Eumorphotismultiformis-Claraiaaurita-Claraiastachei带),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9.
四川彭县小渔洞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常伴随二叠系飞来峰灰岩出现。该文着重介绍了丙寅沟出露较好的飞仙关组地层剖面,分析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的划分、顶底界线讨论等)、动物群面貌(着重介绍Claraiawangi和C.stachei化石带),并与同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0.
天全龙门下泥盆统按岩性特征被分为平驿铺组和甘溪组,从甘溪组中识别出两个腕足化石带:Dicoelostrophiapunctata延限带和Euryspirifer-Rostrospirifer组合带。文章还将其与北川甘溪下泥盆统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