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线电技术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在我国的普通民众中引起广泛关注,随之产生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群体是促进当时无线电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该群体在研究与试验过程中对译名统一产生需求,首先将无线电名词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开展译名统一实践。方子卫、苏祖国及《飞利浦无线电杂志》编委的初期尝试虽认识到译名统一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但尚属"各自为政",影响力度及传播效果均极其有限。后续刘同康等组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群体开展同行公议,并通过权威机构公布审定结果。经由此特殊实践过程产生的定名结果对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无线电译名的最终统一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该时期以官方为主导的科技译名统一过程中的特殊案例。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众》是民国期间影响较大的科普刊物,是见证此时期科学传播历史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刊物的发展模式上,而对民国期间该刊运营方面的发展史少有论述,导致研究成果的失衡.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挖掘及其文本分析,厘清了该刊的资金来源、发行主体、发行方式和促进发行的相关策略及其运营特点,发现...  相似文献   
3.
<重学>是晚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第一部较完整的介绍西方经典力学的译著,其中多数知识,特别是动力学知识是第一次传入我国.以19世纪以前西方力学成就和明末清初传入我国的力学知识为参照,分析了由<重学>传入的力学知识及其特征,认为<重学>中包含了绝大部分19世纪以前的初等力学成就,与明末清初传入的知识相比更加系统、丰富.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观--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安全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而且包括生态安全.生态的安全状态既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过去的一切文明成果,也蕴涵着开拓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浑善达克沙地作为中国北疆一座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安全"中起着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时务通考》是晚清汇编类书,其知识来源于当时编译著作。本文应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时务通考》中涉及的力学知识、体系和表述方式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碰撞问题在《时务通考》与《重学》中的区别,认为《时务通考》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进行了改写与重构,这种改写与重构弱化了西方力学的定量化特征,部分地遮蔽了力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和方法认识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1859年墨海书馆刊刻《重学》毁于兵燹,现已难得一见.金陵书局和美华书馆分别于1866年和1867年重刊《重学》,以后其他书局亦多次重刊该书.在《重学》的英文底本、金陵本、美华本对比的基础上,发现金陵本与美华本在插图、数学表达、表述方式上有较大差别,推测美华本最接近墨海书馆本,并对《重学》文本流传做了补充.  相似文献   
7.
草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到生态恢复的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当前生态退化现状,我国政府所采取的相应对策主要是"生态建设",结果只能使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仍然无法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总体趋于恶化的态势本文通过解析草 草≠草原,得出自然界做得是最好的,而且是免费的,要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建设到生态恢复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英语electricity对应的术语是电、电学。electricity从最初传入到概念完全被接受,经历了概念之中的不同属性特征“琥珀”“雷电”及“无处不在”的接受过程,同时经过了“琥珀气”“雷气”“阴阳气”“电气”等数次译名的迁衍,而以“电气”一词影响最大。古代汉语中“电”也具有探究自然现象“天空闪电”的成因及本源的主旨倾向。只是在electricity传入之后,中国古代“电”的含义逐渐拓展,直至被electricity所代表的西方电学的内涵所替代。  相似文献   
9.
"重学"是早期西方"力学"(Mechanics)一词的译名。它在晚清力学传播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与重学相关著作的译介与传播,"重学"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大,"重学"的译名也发生了变化,有将"Me-chanics"译为"力学"的,也有将"Dynamics"译作"力学"的,而且"力学"一词的含义当时在不同的译著中指代不同,造成了力学知识体系传播的混乱。"重学"一词的使用及其演变过程体现了力学知识体系在晚清的吸收与消化过程,并反映出当时翻译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如何理解两种文化相遇时“本土”与“域外”之间的知识融通是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重要议题。透过晚清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本土回应或可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些汇编资料再次选择与重述已有西学译书,对传入知识进行二度创造。其中的知识分类呈现出新知与旧识之间的往还,反映出时人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西学汇编对传入物理知识再生产的复杂历史情节,显示晚清中国学者对物理学的认识不止由器物上升到学理,还有着以“艺”描述其知识属性,以“测量”“格物”概括其知识领域的尝试。解析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调适与回应,也是审视晚清物理学本土化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