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杉木纤维用材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存在显著至极显著差异。5个性状(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都受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无性糸重复力分别为0.771,0.651,0.566,0.529和0.495。树高、胸径和材积与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间以及木材基本密度与管胞长度间呈遗传负相关。通过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选出2个纤维用材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2.
杉木种子园球果虫害及变色对种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9年在福建省洋口林场杉木种子园检测了3个无性系(6421,47,33)、64株标准株、3508个球果。结果表明球果害虫主要是杉木球果麦蛾,而杉木扁长蝽等的危害及炭疽菌、散斑壳菌的侵染可导致球果变色。方差分析显示:球果虫害及变色明显影响鲜果重、种子重、千粒重及出籽率,但它们对发芽率及涩籽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杉木第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遗传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一片15年生杉木第二代子代测定林的主要生长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参试家系为238个)结果表明,参试的各家系在树高、胸径、材积性状间的差异表达到极显著水平。以材积性状作为主要指标,同时兼顾树高、胸径指标,对参试家系进行选择,选出4088号家系等表现最好的33个家系,15年生时平均单株树高、胸径、材积值分别为1390m、1574cm、015485m3,遗传增益分别为158%、412%、和987%,平均现实遗传增益为2836%,这些优良家系适合在福建顺昌洋口周边II类立地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布艺饰品布艺饰品作为软装饰在家居中独具魅力,它柔化了家居空间生硬的线条,赋予了家居一种温馨的格调。  相似文献   
5.
杉木地理种源变异模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表明,影响种源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和日照时数,而导致木材比重自东向西递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种源表型的优劣与其对气候的适应性无关。在种源水平上,杉木各性状具有中等或较强的遗传力,其中以生长性状为最高。3个生长性状(H_8、D_8、H_2)之间、两个分枝性状(NB、NW)之间,以及冠幅(CD)与胸径(D_8)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表型和遗传相关性,而木材比重(SG)与其它性状之间的相关都非常微弱。利用Smith-Hazel指数对种源进行选择,可以使木材比重保持平均水平,而使生长和形态(尤其是8年生胸径和树高)性状的遗传进度达到最大。选出的10个最优种源为:湖南会同、广西融水、湖南祁阳、广东乐昌、广西那坡、福建永春碧卿、湖南江华、贵州锦屏、福建永安大湖和广东信宜。  相似文献   
7.
杉木无性系微纤丝角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55个杉木无性系管胞微纤丝角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胞微纤丝角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广义遗传力变化为0.734~0.867,微纤丝角无性系间的差异受很强的遗传控制;按10%的入选率,无性系选择的平均遗传增益为19.51%。无性系管胞微纤丝角自髓心向外随树龄的增加逐渐降低,第10年的微纤丝角比第1年的约小32.1%,方差分析表明,从第3年起,不同林龄微纤丝角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对管胞微纤丝角进行早期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杉木遗传测定林中选择36株杉木优良个体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在对36株杉木优良个体进行诱导、继代培养的基础上,筛选出5个优良无性系建立了相应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诱导培养基:1/2MS 6-BA(0.3~0.8 mg/L) 蔗糖(3%);继伐增殖培养基:1/2MS 6-BA(0.5~0.7 mg/L) IBA(0.1~0.3 mg/L) 蔗糖(3%);生根培养基:1/4改良MS IBA(0.5~1.0 mg/L)/NAA(0.5~1.0 mg/L)/ABT1#(1.0~1.5 mg/L) 蔗糖(1.5%);组培苗移栽基质中,m(黄心土):m(细沙)=9:1.采用该技术体系的杉木组培苗生根率可达90%,移栽成活率可达9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